- 文字版
- 原貌版
湖北 孔德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释解】
在讲解本章之前,先解释本章中几个名词,以便在讲解全文时读者可以准确领会其中意思。
首先是老子所说的“士”。在老子那个时代,“士”有多重意思,常用的意思是指有责任感能担当重任的男子,最高赞誉相当于圣贤。此外,也指已婚和快近婚龄的男子,也指一般的贵族阶层中人。根据本章意思,这里所说的士,指的就是最完美接近圣贤的人。可能在老子的心目中,圣人处在修为的过程,可称他为“善为”之“士”,“善为”之士修为成功被世人尊崇后便称为圣人。
再就是“豫”和“犹”。“豫”,为古代的一种动物。《说文》解释说,“象之大者”为“豫”。也就是说,“豫”是一种长相如象但比象还大的动物。这种动物行动很谨慎,只有感到绝对安全它才会行动。今天的河南省简称为“豫”,可能与上古远古时代这里生长繁衍着“豫”的动物有关。因为老子是春秋时楚国苦县人,就是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县东,古时叫厉乡曲仁里的人。他那个时代可能还有着这种“豫”的动物,所以他才借“豫”形容“善为士”者。这也算是个河南称“豫”的史证吧。“犹”,是古时的一种猴科动物。《尔雅·释兽》说,“犹如麂,善登木”。指“犹”长的跟獐麂大小,跟猴一样善于在树木上攀爬跳蹿。清代黄元吉《道德经讲义》中,还称“犹”这种动物喜欢夜行,而且选择没有风的情况下才行动。可见犹是一种胆子很小的动物,行动时深恐不安全,疑心大,选择夜出和无风都是为了保障绝对安全。正是“犹”和“豫”的这种生性,后人便将做事迟疑不决拿不定主意称为“犹豫”。
还有一个“敝”字。这个字本指破旧有坏。老子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谦辞,表示道者总是认为自己不好,类如文人行文时常称自己为“敝人”。
现在来看看本章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这是老子说:古代那些修为非常完美而被后世称颂的圣贤们,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品德,他们的生命特异性,你说跟常人相比吧,也看不出有特别之处,但是他们处处又比常人高超,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可谓“微妙玄通”。在常人眼里,既特别敬重他们,又对他们感到不可思议,他们内在的东西好像大海一样,深得让人看不到底。因为太不好认识他们内在的东西了,所以只好对他们的外在表现勉强加以形容。
他们的行为是那么的谨慎,就像豫在冬天要过河一样,河上未结冰,它们不知深浅不敢贸然过河;河上结了冰但不知厚薄,它们踏着冰过河时还是小心翼翼。此为“豫兮若冬涉川”。
他们是那样的胆小怕事,就像犹的出行一样,白天不敢出行,要等到夜晚天黑,还要无风无雨无动静,出洞穴的时候还要四周张望,生怕有什么危险发生。把安全看得太重了。此为“犹兮若畏四邻”。
他们待人接物是那样的谦和,好像是到别人家做客,生怕有不礼貌的地方,生怕有惹主人生气的地方。此为“俨兮其若客”。
他们的神态是那么的松静,那么的安详,就像春天来了,河上的冰凌都在潜默地融化,似乎没有静不下来的心和放不下来的事。此为“涣兮若冰之将释”。
他们的品行是那么的敦厚纯直,没有一丝的虚伪,没有一丝的造作,没有一丝的刻意,就像一段没有砍修的名木,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美玉。此为“敦兮其若朴”。
他们的胸襟是那么的旷达,就像大岳伟峰之间的空谷一样,广大空阔,虚静洞明。此为“旷兮其若谷”。
他们又像是什么都不知道,只会人云亦云的糊涂人,糊涂得就像浑浊的水一样。此为“浑兮其若浊”。
大家说说,单从这些外在表现的怪异性、脱俗性来说,足以让人感到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了。但是,人们却不知道,正是在这种怪异脱俗的外在表现之中,正潜藏着大道者的高深修为。然而需要说明的是,大道者大圣人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虽然会有非凡的天质,却要经过磨炼修为,而后才会有所成就。世之常人之所以成不了大道家大圣人,并不是他们天生缺少了什么,而只是缺少了像大道家大圣人那番人生中艰苦的磨炼修为。比如说,世俗人的身心就像浑浊的水,既没有灵明洞达的心性,也没有气血和畅的身体。而“善为士者”最初也不过跟世俗人一样,只是他能知道自己身心之浊,故而能以修道入静的分解剂融化在身心的浊水里加以澄化,并持之以恒地坚持。所以坚持日久,昏沉贪私的识性就能澄化为灵明洞达的天性,紊乱阻塞的经络脉穴就能澄化为条畅通顺的气血通道。这就是“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谁能做得到,唯“善为士者”能做到。
一般人谁有那种坐如木雕顽石久而不动的定力,不可能有!而“善为士”的修道者有。世俗人难有一刻的定力,因为他的心里杂念太多,一刻不得停歇。而“善为士者”可以做到万念消除,一杂不染,所以能具有恒持的定力。同时,定力也是要随命功功夫的增长而增长的。初下手静坐,是靠定力支撑时间。因为初下手时身体内部气血不大通畅,先天元气尚小尚弱,坐的时间长了就会腰酸背痛。但是,只要有定力,再加上法诀要领得当,用不了多久,后天气血通畅,先天元气壮旺,原来僵滞的肉体就会变得像个充气的皮囊,愈坐会愈舒服。这就是“安以久,动之徐生”。“安以久”是定力,“动之徐生”是先天元气。
世上的事往往就是这样,没有知识缺少修养的人,往往显得高傲自大,牛气十足。而修养好品德高的人,却反而时时处处很谦虚很谨慎。这就应了古人“满招损,谦受益”那句话。大道者不自满不是伪装的,而是自然心态的流露。为什么他们能“保此道者不欲盈”呢?因为,他们修道的阅历越多,就愈加能体会到道的伟大和人的渺小,如此怎么会自高自大自满自足呢?正因为他们不自高自大自满自足,所以老是认为自己还有缺点,还要坚持修道,不去跟随世俗之人学习那些时尚的东西。道修在人的身心之上,可以长生久视,永垂不朽。而世俗时尚的东西是短暂的,能“新成”,但更易速朽,所以不为修道者所追求。这就叫“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待续)
(责任编辑 若愚)
- 1. 《道德经》真意(五十二) [16/12/06]
- 2. 《道德经》真意(五十一) [16/12/05]
- 3. 《道德经》真意(二十二) [16/12/05]
- 4. 老子“绝学无忧”说之我见 [16/12/05]
- 5. 《道德经》真意(二十一) [16/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