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释解】
本章是用圣人的眼光洞察世俗社会,发现生活在世俗社会之中的人,往往都爱追求感官的享受和刺激,热衷于追求人体外在的享乐。由于这些追求太过分太偏激,最后不仅对自己造成伤害,也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圣人则与世俗社会中的人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他们追求的是身与心的内在修养。
本章中的五色、五音、五味的五,跟阴阳五行的五没有关系,这里指的是杂乱之义。口爽的“爽”字,是败伤的意思。
全文的意思是:
成天贪着地去观赏红尘世界的花花绿绿、五光十色,会把人的眼睛搞瞎,此谓“五色令人目盲”。
成天喜欢去听那些刺耳的、杂乱的、疯狂的、糜烂的音乐,会把人的耳朵搞聋,此谓“五音令人耳聋”。
成天爱好吃那些过辣、过酸、过咸、过甜、过油、过硬等口味太刺激的食物,会把人的口味和脾胃都搞败伤了,此谓“五味令人口爽”。
嗜好于郊野跑马放狗去捕猎,会养成人狂荡、野蛮、凶残、冷酷的心性,此谓“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人们都以寻觅、获得、制造奇异、珍稀、宝贵的物品为身份与财富的象征时,人们的行为也就不能自由了,人们的安全感也就丧失了,此谓“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圣人们早已看到了这些社会弊端,因而他们只追求自己内在的身心修养,而不追求外在感官的一时快乐。所以他们是远离前者而选择后者。此谓“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细细去品读《道德经》,常常会使人感觉它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你不得不叹服老子的伟大,他的思想言论,那种超越时空的价值,将是人类夜航的耀眼灯塔。
纵观一下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比老子那个时代晚了两三千年,可是世俗社会中人的感官享乐的贪欲,却比两三千年前的人可能也增大了两三千倍。
古人目贪“五色”,充其量就是有人穿的绫罗绸缎,脸上搽脂抹粉;楼宇雕梁画栋,挂个红绿灯笼什么的。今人的目贪“五色”那就不胜枚举了:电视、电影、电脑、手机、照相机、摄像机,大街小巷的广告、橱窗,舞台上光怪陆离的刺眼炫目的灯光……说古人“五色令人目盲”,那多少有些夸张;说今天“五色令人目盲”,年轻人得近视眼病居多,视力不好者居多,那是不争的现实。
古人耳贪“五音”,充其量就是酒肆上的喝拳行令声,青楼上的娇言淫语声,和奢侈的权贵们沉浸的糜糜之乐舞声什么的。今人的耳贪“五音”那就不胜枚举了:数不清的电子传媒用品都会播放音乐,而绝大多数的音乐都具有疯狂特征,一些舞厅、音乐厅和赛艺场,不仅音乐疯狂,超过人能承受的分贝音响会令患高血压和心脏病的人当场毙命;许多年轻人热衷于整天塞个耳机听音乐,导致听力下降;在城市的商业区,大大小小的店铺为了招揽生意,声嘶力竭的叫卖声和大功率的音乐播放声,还有机械的轰鸣声、汽车喇叭的呜叫声,让人不堪忍受。说古人“五音令人耳聋”,那多少有些夸张;说今人“五音令人耳聋”,程度不等的一定都是事实。
古人口贪“五味”,充其量是大鱼大肉的油腻,白酒黄酒的浓烈。今人口贪“五味”,那就不胜枚举了:辣要辣到家,麻要麻到家,苦要苦到家,甜要甜到家,酸要酸到家。这还不算,今人冬天要吃冰激凌,夏天要吃热火锅。古人吃东西会有很多口忌,比如狗球猫屌不能吃;今人无口忌,只要不是人肉,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爬的、洞里钻的、土里埋的,一概敢吃。所以,今人口贪“五味”,不仅败伤了口味和脾胃,也招致了一些传染病。据说,2003年从中国导发的非典,导致世界一片惊慌,就是南方人吃果子狸引起的。且不说此消息是否确切,但如今世界上常见流行的人感染口蹄疫、鸡流感、猪流感,都是存在的事实。不容置疑,不知还有多少的禽兽瘟疫,将会因今人口贪五味而继续遭受感染。古代人也遭瘟疫,但古代交通无现代发达,所以古代的瘟疫一时只传播在一个有限的区域内。现代交通发达,世界东西半球坐飞机多至十几个小时就会到达,所以今天的瘟疫若控制不好,一两天之内可传遍全球。
关于“驰骋田猎”,古人与今人相比仍然是小巫见大巫。古人“驰骋田猎”,无非是一群人骑马,带一群猎狗,手执弓箭,到山野去围捕有限的一些野兽。何况古人还有些忌讳,比如进山捕猎时要烧香磕头祭拜山神,保证不肆虐地捕杀猎物;而且在某些野兽的交配和生育期不去捕杀某些野兽。今人则不然,他们很少会有宗教的敬畏心态,却会利用现代化的交通、通讯T具和武器来捕猎野生动物。雪山上,高原卜,沙漠里,海洋里,没有他们到不了的地方,藏羚羊、野象、狗熊、老虎、犀牛、巨鲸,成群地被捕杀,数不清的珍稀动物成年累月地被盗猎。我们不要说,这些盗猎者只是人类的少数人,因为正是有人类的庞大群体有此消费需求,而形成庞大的消费市场,所以才刺激了人类少数的铤而走险者。而人类少数的“驰骋田猎”者,利用的却是现代化的工具,所以其破坏性毁灭性都是极其严重的。现在我们已经说不清全世界每天有多少种动物在灭绝,当今人的丧心病狂恐怕已经达到了人类历史的巅峰。
今人对于“难得之货”的向往与追求,与古人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地方。与古人相同者,比如钻石、黄金、珠宝、古董、名人字画等。有过之而无不及者,那就是豪宅、名车,以及名牌的衣服、首饰、享乐用品等等。只要人们能接近获取“难得之货”的目标物,人们会不惜利用一切心计和手段去获得它,拥有它。于是社会便诱发了人们竞争、强占、掠夺、抢劫、偷盗、诈骗的种种罪恶思想与罪恶行为。使得追求的过程充满冒险性,使得拥有的过程缺乏安全感。单就古董文物而言,近些年来发生的文物造假、文物盗窃、文物走私、古董交易欺诈,民事与刑事案件层出不穷。
为什么世俗社会会出现上述的弊端呢?主要是世俗之人“为目不为腹”所致。何为“为目不为腹”?“为日”就是为了外在表象的东西,五色、五音、田猎、难得之货等,都是外在表象的东西,它们最容易被人看到和感受到,故而最易诱发人的贪欲。当整个社会人人都生出贪欲之心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很可怕了。“为腹”,就是为了人内在的东西,即神气修养,精神修养,道德修养。“为腹”,既有利于身,又利于心。目之所及的表象事物都不过是过眼云烟,唯有修之于内,保养人的神气,生命可以长存;唯有修养人之道德精神,人类文明才能永久延续。 还有一点必须说明,老子本章所反对的是人的贪欲,所以圣人看见人贪欲就想闭上眼睛,“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但圣人不反对人所具有的正常欲望。正常的欲望是遵道而行的,具有中和性质,不偏颇。也不反对社会的发展与文明进步。但社会的发展应遵循一个正确原则,就是“利万物而不争”。人类不应以破坏生态、浪费资源、侵犯他人和其他动植物的合理生存空间来自私地谋求发展。而人类若能做到“为腹不为目”,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很好解决的。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贵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责以身为天下者,可以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者,可以托天下。
【释解】
老子本章的内容主要讲人的生命价值,和人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生命,应该怎样最完美最长久地体现生命价值。
本章首言“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意思是指,在通常情况下,对于世人来说,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会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灵冲击。而修道的人却会远远地避开受宠和受辱的可能机遇。因为他们把宠和辱都视同于加害于身的祸患,所以特别地给以重视,而加以躲避。此谓“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为什么说一个人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会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灵冲击呢?因为我们知道,受宠爱是一种居于卑下地位而受之于上尊地位的褒赏,即“宠为下”(上宠于下,下受宠于上),所以在得到它的时候,得到它的人们会知道,这不仅将会给自己带来命运的改变,也将还会在今后继续付出或更多付出人格尊严和财富。宠爱,不是普遍可以获得的褒赏,机遇很少,所以当得到它时就会产生一种心灵冲击。这种心灵冲击包含着非常的激动、非常的荣幸、非常的自豪、非常的骄傲,其中还包含着潜意识里对风险的极大担忧。这有点像今天的人,或者他是高考毕业报了一所名牌大学;或有他在单位几十几百人中去争一个高级职称或一个吃香职位;或者他买彩票为了一个500万元的大奖。一旦真的获得了,就会产生上述强烈的心灵冲击。换句话说,得到了是一种心灵冲击,得不到呢,当然也是一种心灵冲击。因为他觉得自己有可能得到而没有得到,他人不可能得到却得到了,心里会有愤懑不平、压抑、嫉妒的情绪。又或者得到了,却由于复杂原因未久又丢失了,这更是一种心灵冲击:屈辱感、失落感、尴尬感、危机感,齐涌心头。还有,居于卑下之位的人受到居于上位人的宠爱,然而未久又失去了这种宠爱,甚至还招来羞辱,这对居于卑下之位又想获得上任的提拔和恩赐的人来说,简直就是最沉重的人身打击。故此“宠”“辱”二者,前者得之失之是一种心灵冲击,后者得之也是一种心灵冲击。这就叫做“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仔细分析“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这句话,笔者觉得在“宠为下”后面似乎少了“辱亦为下”四个字,以致使这一段文句实感前后不够连贯通顺。全句应为“宠为下,辱亦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或者应为“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这样一来前后文句及意思就是连贯通顺的。原文不周如此,应该不是原文之误,而应是在早期传抄时被遗漏,或者早期版本在“宠为上”紧接处或“辱亦为下”处有残缺,后人或因崇敬老子权威之故,以为原文就是如此,不敢更改,不敢妄断,以致错误到今天。此亦为:老子岂敢误人,惟世俗之人迷信“权威”之误人也!
老子为什么将宠与辱视为加害于身的祸患呢?他认为,我们人之所以有重大的祸患,都在于我们太在意我们这个躯体的自私了。感觉受到宠爱,是由于太在意这个躯体的自私;感觉受到侮辱,也是由于太在意这个躯体的自私。只要我们转换一个人生观念,不在意这个躯体的自私,我们会有什么祸患呢?这就叫“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贵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鉴于上述观念,所以老子又认为,重视把生命的存在作为为天下服务的资本,生命就寄存于天下了;倾情于把生命的存在作为利益天下的财富,生命就托付给天下了。老子认为,把生命服务于天下,利益于天下,那生命也就寄托于天下,延续于天下。这就叫“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可以托天下”。
人的生命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肉体生命,一个部分是精神生命。所有的肉体生命都是有限的,短暂的。人死了,肉体生命就结束了。而精神生命的久智却会因人而异,有些人肉体生命死去了,精神生命也同时死去;有些人的精神生命却可以是长久的、无限的,他的肉体生命虽然死了,精神生命却可以延续。但是,精神生命的延续是长久,是多么长久和无限,那就要看其精神生命存在的价值高低,及其影响范围的大小:影响一家,或可延续三代;影响一族,或可延续百年;影响一国,或可延续千秋;影响天下,或可延续万代。
从本章内容我们可以看到,老子的思想既是出世的,又是人世的。以前有人说,老子的思想是自私消极的人生哲学,这是全然不去认真读老解老的错误认识。我们只须从“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功成名遂身退”,和本章“贵以身为天下者,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可以托天下”,便知老子的思想至大至公,至仁至爱,至谦至恭。但老子的思想里闪烁着最高的智慧,他是把爱天爱地爱人,与爱己紧密联系起来;把人的思想行为与天道规律联系起来;把生命修为同服务于社会、教化于社会联系起来;把生命的过程与健康、幸福、安全、自由、升华、超质、永久联系起来。这是何其完美的人生,这是何其伟大的人生!
(待续)
(责任编辑若愚)
- 1. 《道德经》真意(五十二) [16/12/06]
- 2. 《道德经》真意(五十一) [16/12/05]
- 3. 《道德经》真意(二十二) [16/12/05]
- 4. 老子“绝学无忧”说之我见 [16/12/05]
- 5. 《道德经》真意(二十一) [16/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