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综合 图书 期刊 名家 图片 视频 养生 导航 专题
我的收藏
加入收藏
切换繁体
谚语推荐:
>武术书籍>道门哲思 > 玄海窥真 > 《道德经》真意(七)
隐藏右侧

《道德经》真意(七)

  • 0
    关注数
  • 收藏
  • 文字版
  • 原貌版

    湖北 孔德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惟不争,故无尤。

    【释解】

    什么叫“上善”?“上善”就是最高尚,最善美。老子在这里实际指的就是圣人。圣人的为人品质就跟自然界的水是一个样的。故曰“上善若水”。

    老子认为,水有两个方面的品质值得称颂。

    一是“利万物而不争”。

    我们知道,水是生命之源,一切一切的生命,动物植物微生物,都是因为有了水才构成生命,才诞生生命。水又是生命之根,生命有了水才能够维持生存,没有水就会死亡。水充满生命世界的一切空间,无处不在。太阳的蒸发,将江海里的水变为水蒸汽上升到空中,升到一定的高度遇冷空气凝聚,则化为雨雪洒落大地。它们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循环演化,为万物的生长提供了营养和条件。而对水本身来说,它们并没有想去获得什么,永远地一点未加,一点不减,永远默默无闻地循环演化,故所谓“利万物而不争”。

    二是“处众人之所恶”。

    这里的“众人”是指世俗之大多数人,他们有相同的所好,也有相同的所恶。“众人”所好的就是“人往高处走”,钱要多多的,吃要好好的,穿要美美的,住要宽宽的,官要当得大大的。恶,这里指厌恶。“众人”所恶的就是卑贱和肮脏。因为肮脏也与水相关,比如说溲水肮脏,茅坑肮脏,臭水池肮脏,洗澡水肮脏……凡肮脏的地方都有水的参与。为什么有水的参与?因为水有“柔弱处下”的本性,所以自然世人嫌弃的地方,只有水能所处了。但人们没有认真地去想想,肮脏的东西往往可以转化为许多好的东西,诸如茅坑的粪便,死水池里的污水,都可以通过发酵转化成为优质的农家肥,使庄稼和蔬菜长得更好,又变成为人类餐桌上的美食佳肴。这且不说,其实茅坑的粪便和死水池里的污水,跟水的自身纯清品质无关,只是脏物利用了水才显示其脏而已。你看现在城市的污水处理厂,经过化学处理污水,脏物自是脏物,而水自是清水,其纯清品质丝毫未变。

    水的品质是道的品质的最好体现。宇宙间无微不至的被道充满着,大到一个星系,小到一个微粒子,高贵到皇帝的皇冠,肮脏到一泡臭狗屎,都有道在其间。但道是看不见的,而水是看得见的。通过对水的认识,我们可以体悟到道的存在和品质。同时,通过对水的认识,也可以了解圣人的体道情怀和参同于道的品质。

    圣人具有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的品质,与道保持着一致性。这可以从圣人人生行为的方方面面自然显示出来。

    圣人居住的地方常常选择最清静最生态的地方:背后是山林,面前是溪流,坐北朝南,向阳背风,夏凉冬暖。房舍四周有花草树木,四季有禽鸟作伴。一园瓜蔬,半壶浊酒,陋室简居,草舍柴门。与人无争,于事有闲,道友偶顾,窃贼不访。可谓“居善地”。

    说明一点,本章句除“上善若水”的“善”表示高尚、善美之外,自“居善地”以下七个“善”字,都是“善于”的意思。比如“居善地”,就是说圣人善于选择宜居之地居住。

    圣人的心地心境善于保持和处于虚空灵明的状态,所以无私无杂,无念无虚。最宽广,最安闲,最纯洁,最虚空,最灵明。如云过之蓝天,如雨晴之旷谷。可谓“心善渊”。

    圣人与人相处,善于自然流露由心而出的真实仁慈。所以,心存以慈,行呈以爱。没有索取,只有奉献。达则广施资财于天下,贫则常以微笑送世人。老吾老,以至天下老;幼吾幼,以至天下幼。可谓“与善仁”。

    因为圣人能“与善仁”,所以圣人说的话,不言则已,言则发自真心,动之真情。无虚心,无假意,无欺言,无诳语。承人以诺,如立九鼎;许人以愿,驷马难追。无需立字,不要画押,也不打赌,也不发誓。隔之十年,十年不变;离之百年,百年如一,能保证永远的诚信。可谓“言善信”。

    圣人对为政之道是极善于治理的。圣人之政治,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何为不言之教?即不用嘴巴去说教,你要让下属百官清廉,你必须首先自己清廉;你要让下属百官勤政,你必须首先勤政。你要倡导社会诚信,你必须首先诚信。你要构建一个平等和谐的社会,首先你要有一个平等和谐的道心。何为无为之事?老百姓需要什么,你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老百姓不需要什么,你就不要主观地去想什么。你为老百姓的好,是老百姓认可的好,那才叫好。你苦苦思索要为老百姓做什么,但到头来老百姓没感到好,不认账,那不叫好。“政”这个字,就是行“正文”的意思。“文”,就是朝廷颁发的政策法令。“正文”就是公正无私的政策法令。文之能正,必是君之能正。正者,不偏不倚,亦中也;正者,君民一视,亦公也。圣人以中正公正之心去治理国家,以中正公正之心去对待老百姓,国家与社会还有治理不好的吗?这可谓“政善治”。

    圣人之处事平静、中和、淡泊,大事以化小,繁事以化简,难事以化易,长事以化短,坏事以化好,苦事以化乐,败事以化成,危事以化安。能为之则为之,不能为之不去勉强为之,是为能为。什么事都应付得好,什么事也都处理得妥当。可谓“事善能”。

    圣人的衣食住行一切行为,都善于把握最安全吉祥的时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游,夏隐,秋登,冬蛰;热则减衣,冷则添裳;好天才出门,恶时不练功;出言无秽语,作客不久留;请而后至,辞而后别;不赴危地,不临险境;道明而出,道晦而隐。一生安泰吉祥。可谓“动善时”。

    试想,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如上述圣人们能做到的那样,利万物而不以为功,处众人之所恶而不为辱,居能善地,心能善渊,与能善仁,言能善信,政能善治,事能善能,动能善时,而没有一点与世人争名争利争功争位的欲念,淡泊,自在,逍遥,洒脱,他哪里还有什么烦恼和忧愁呢!故所谓“夫惟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释解】

    这一章,老子用一些事物和人事现象来说明一些道理,给世人以启示,以使检点自己的人生行为而安全生存,不致招来祸患。

    第一个例子是用“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来讲“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老子没有实际举例,而是将无数实例概括成人们可理解的道理。现在我们借例予以说明。比如说,一个容器装有水,但水将满未满,该容器就还能有继续容纳的势态。但这时如果不停止地向容器里注水,容器不能容纳了就会向四周溢漫。如果人们的当初愿望,只是要把容器装满水,那显而易见,水溢漫了就浪费掉了,倒还不如当,初未满而不会浪费。

    这个例子给人的启示,就是教人做人要谦虚,不要自足自满。试想天下的知识,哪个人能知周彻?自以为都知道,而恰恰是无知。所以自足自满损害的是自己。还有,做人做事都不能过头,过头了就把事情办坏了。

    内丹修炼也是如此,比如功中用意叫做“持”,“持”轻称文火,“持”重称武火。功中虽然文火武火都要用,但或文或武都须得体。如果用意过于执著过于专注,那就是后天识神的意识过重,属于过度的武火,那就叫“持而盈之”。结果,一是不能返归先天,二是即或已返归先天,又会勾动后天识神邪火,引发许多出偏现象:要么头晕,要么走丹,要么勾起幻魔。又在采药之时,不“持”则药不生,“持”轻则药嫩不能采,过于“持”则药老不堪用。以“持而盈之”有损害而言,还不如当初什么都不“持”,这就叫“不如其已”。“已”指原来已经有的情况。

    第二个例子是用“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讲做人做事出风头不好,奸滑不好。因为爱出风头,过于奸滑,最后受损害的只能还是自己。反衬出做人做事应该诚实、随和,这样也会保障自己的安全。老子举例子说,比如口袋里装了一把锋利的尖刀,口袋再结实迟早也总会被捅破,不可能在口袋里长久的隐藏着。这跟民间俗话“出头的椽子先烂”道理一样,一根椽子超过了屋檐,它就会遭风吹日晒雨淋,最先烂掉。所以做人做事不要处处显能显聪明,过于张扬和卖弄,那样只会招来别人的反感和讨厌。反之,做人随和一些,低调一些,对自己是有莫大的好处。用在丹道修炼上,就是不能持强地用意用气,要使意与气长期处在中和的状态。

    第三个例子是用“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来讲人不要贪恋外物外景,心态要超然物外,把一切都看淡,惟留一颗道心,才是人真正可守的珍物。

    老子举例说,一个富贵人家,金玉满堂,最终有能守住的吗?都没有。为什么?一是如果家有满堂金玉,就会招来世人的羡慕,有些人眼馋得不到,就会起盗劫抢掠之心,结果满堂金玉之家就有可能被窃被抢。二是富不过三代,再多的金玉珠宝,到了败家的那一代也会卖光吃尽,还是守不住。三是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而金玉的寿命是无限的,人死了金玉还在,它们必定还要流传到别人手里,一个人想永远守住它们是不可能的。

    作为内丹修炼,这个例子给人的启示就是不能恋守内景。内景种类很多,有幻音、现象、幻景等等,它们的出现都是练功到特定层次出现的正常反应,常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感觉。但这些内景是不能贪恋的,因为都是幻态。以幻当真,就会出偏,就会阻碍练功的进程。所以当功中遇到美妙内景,当以淡泊心处之,结果它们都会自然消失。这在法诀上称为“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第四个例子是用“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讲人如果拥有金钱和地位,千万不可高傲骄横。如果高傲骄横则会给自己造下祸患。为什么呢?因为,作为大道的规律,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只有相对的平衡和谐才会长久。高山上的石头只会往下滚,低洼的地方才会形成淤积,这都是天道的平衡法则所使然。富贵有余,地位显赫,本身就与大众的低收入和平民身份形成不平衡的势态。你如果再高傲骄横,就会使这不平衡态势加剧激化。结果呢,因为富贵有地位的人是少数,平民百姓是大多数,大多数人就会利用不同方式将富贵者的财富耗散殆尽,也会将有权人从高地位上拉下来。单单将财富耗散殆尽,或将有权者从高地位上拉下来,那都还是万幸,说不定还会祸及生命。

    因此你看历史上,那些富而无殃、权而无害的人,都是善于散财和行仁的人。圣人不怕财厚,因为他达则兼善天下,财富越多地位越高,越会给更多人造福。人民大众会尊敬他,拥戴他。他不但不会有祸,反而得福得安。

    此例给予修道人的启示则是,修道有了一定的成就,更当无名而隐,和光同尘,千万不要故露道相四处张扬,显得高人一等。因为张扬卖弄,说明世俗之心仍然很强,后天识性仍然很浓,对进一步往高层次修炼仍是障碍,同时还有伤神败气的可能。再者,张扬卖弄也会招致世人非}义,甚或诽谤,不但会使人误解修道的本质和修道人的品德,也会给自己惹来许多麻烦。

    第五个例子是用“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讲事物的弱旺盛衰周期规律的不可抗拒性。人生处事,遵循了这个自然周期规律,就会善始善终。若违背这个规律,就会招来祸患。

    什么叫“功成名遂身退”?以植物而言,果树从开花到挂果,再到果子成熟,就叫“功成名遂”;果子熟了就会落到地上,就叫“身退”。一棵小草,春天发芽,夏天茂盛,就叫“功成名遂”;秋天叶黄,冬天茎叶枯死,把生命留在根上,就叫“身退”。一天之中,早晨太阳微弱,然朝气蓬勃,一直到中午,阳盛气热,这便是“功成名遂”;到了下午,太阳渐向西坠,热度慢慢减弱,一直到落山不见,这就叫“身退”。所有事物都会遵循这一自然周期规律,所以人也概莫能外。人在世间立功积德也是有一定极限的,当功德积到一定程度,人们给了你很高的地位和荣誉时,已经“功成名遂”,这时就要知道“身退”。不“身退”就会招来祸患。为什么?一是世俗的社会都有一个“尚贤”的社会需求,当你被成为“尚贤”的目标后,一是你可能就失去了自由,将始终处于公众的视野之内。如果公众发现你有什么公众不认可的所谓瑕疵,你的公众形象将会坍塌,会为世俗的“尚贤”造成负面影响。二是你可能占着茅坑不拉屎,因此堵住了后贤的晋升之路,成为社会“尚贤”的障碍。第三将会为功而功,为德而德,而由此丧失性命之功德。

    古代有多少忠臣义士,本是忠心耿耿为国为民,都因不知道“功成名遂身退”而招来杀身之祸,甚至被诛灭九族。“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的道理.连一棵野草都知道,人如果不懂这个浅显的道理,不去白觉遵循这一规律,自遗其咎,那不是大傻瓜吗!(待续)

    (责任编辑 若愚)

xhwusu
编辑: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瑰宝,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怎样投稿 |  手机版   

武风武术网 xhw0@163.com 版权所有 备案号:吉ICP备09006692号

Copyright ? 2011 wf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资助鼓励

如果您认为我们做的对您是有价值的,并鼓励我们做的更好,请给我们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