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综合 图书 期刊 名家 图片 视频 养生 导航 专题
我的收藏
加入收藏
切换繁体
谚语推荐:
>武术书籍>养生保健 > 四季养生 > 春季防呼吸道感染
隐藏右侧

春季防呼吸道感染

  • 0
    关注数
  • 收藏
  • 文字版
  • 原貌版

      

      一、识别——早期症状似感冒

      流感、流脑、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是常见的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它们的早期症状多与感冒类似,病人会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等不适,所以易被忽视、误诊。不过要分辨这些传染病与感冒也并非没有办法,因为除了有相似症状外,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还有自己的特殊症状。比如流脑,它在发病初期会出现发热、咳嗽等感冒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会出现高热、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皮肤粘膜淤点或淤斑等。麻疹除了有类似感冒的症状外,有的还伴有两眼发红、畏光、流泪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口腔内可出现小白点。流感与普通感冒相比,前者起病急,全身症状重而局部症状轻,所以病人常会感觉到全身酸痛、头痛、食欲不振、高热等,后者局部症状重而全身症状轻,一般数天后便可痊愈。流行性腮腺炎以腮腺肿胀伴有疼痛为其主要特征,所以相对容易与感冒区分。了解这些呼吸道传染病的特殊症状目的在于早发现早治疗。

      PPD试验阳性不代表一定有结核病

      肺结核是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对气候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季节交替之时较容易发病或加重病情。肺结核的典型症状有低热、盗汗、食欲下降、消瘦、痰中带血丝、咯血等。如果咳嗽久治不愈,连续两周以上,就应该做相应的检查。通常疑似病患会接受PPD试验(这是诊断结核感染的常用参考指标)。测试结果为阳性仅代表有结核感染,要确认是否患肺结核,还需进行X线检查、痰结核菌检测等。这是因为感染结核杆菌但未发病的人做PPD测试,结果也会呈阳性。仅凭这一检查就进行判断,容易造成误诊。

      二、护理——有细菌感染再用抗生素

      上呼吸道传染病,70%—80%都是由病毒引起的,目前针对这些病毒大部分尚无特效疗法,因此针对疾病的治疗通常会分为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一般治疗,主要是指多喝水、休息、饮食清淡、注意通风等;对症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缓解病人的不适症状,比如鼻塞时使用血管收缩剂帮助通气,发烧时服用退热药。至于抗病毒治疗,通常在以下情况中及早采用:患者有免疫性疾病、糖尿病、肿瘤,进行过器官移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激素等。如果病人有黄痰、流脓涕、扁桃体有脓性分泌物、血象高,则提示有细菌感染,这时才需使用抗生素。

      护理方法也很重要

      良好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加快身体的恢复。针对水痘、流脑、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专家建议如下。

      水痘属于自限性疾病,一般10日左右自愈,所以家长不必过度紧张,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处理不当也会出现继发性细菌性感染。因此,发病期间要避免孩子因为痒抓破水泡。出水痘的孩子应该隔离到全部疱疹干燥结痂或出疹后7日为止,其间要注意休息和饮食的营养丰富易消化。

      流脑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变迁延会并发肺炎、心包炎、关节炎、脓胸、中耳炎、眼内炎等,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脑实质损害甚至死亡,所以早发现早治疗非常重要。在护理流脑病人时要注意保持室内整洁、安静、空气流通,同时也要注意保暖;颅内压高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安静;皮肤淤点或淤斑出现破损时,不要随意涂药,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处理。

      流行性腮腺炎常见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经短期治疗后即可好转,但也有部分患儿会出现生殖系统或神经系统并发症,如睾丸炎,大约在腮腺肿大3-7天后出现,脑膜炎或脑膜脑炎,一般在一周左右出现。对患儿要注意休息,食物要清淡、易消化,补充适量维生素。

      三、预防——饮食、运动、情绪、卫生四管齐下

      预防春季呼吸道传染病,易感人群特别是1至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及时接种非常重要。当然这只是预防工作的一个方面,提高自身抵抗力才是关键。

      概括而言,预防可从饮食、运动、情绪、卫生四方面着手。饮食上,要注意吃得好并不代表营养足,不要挑食偏食、暴饮暴食,适当增加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充足的水分可让鼻黏膜保持湿润,有效抵御病毒的入侵,还有利于体内毒素排泄。运动不仅能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对呼吸系统抗病力也是很有益的。毕业班的孩子不要因为学业重而减少户外活动的时间,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熬夜。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很大影响,所以要学会自我减压。至于卫生,它包括两方面,一是室内卫生,如保持通风、勤晒衣被等,以流脑为例,脑膜炎双球菌在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流通的环境中不易生存;二是个人卫生,如勤洗手,呼吸道传染病以空气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因此要特别注意手的卫生。


xhwusu
编辑: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瑰宝,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怎样投稿 |  手机版   

武风武术网 xhw0@163.com 版权所有 备案号:吉ICP备09006692号

Copyright ? 2011 wf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资助鼓励

如果您认为我们做的对您是有价值的,并鼓励我们做的更好,请给我们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