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庄子》一书为庄子及其门人所著。该书上承《老子》,下启《淮南子》,是道家的一部主要经典著作。庄子继老子之后,提出了清静无为的养生思想,强调养生必须“依乎天理”,顺乎自然。他把静则恬淡无为,动则顺乎自然,作为精神调养的根本原则。他曾说:“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庄子·刻意》、《庄子》一书不但包含了丰富的养生思想和哲理,而且还涉及具体的气功修炼方法。“心斋”法,“守一”法和“坐忘”法,是庄子倡导的三种静修方法,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清静无为的心境,但其运演手段和心理发展过程却各具特色,很不相同。
一、运用的心理手法不同
《庄子·人间世》关于“心斋”的一段文字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显然,“心斋”法运用的心理手段,是逆用主体的听觉功能,让内听呼吸之息来转移主体的兴奋点,从而弱化主体的意识活动,直至它降至觉醒态的最低水平。人处大干世界,平时心猿意马,思绪纷纭,很难安静下来。如果将心理活动的注意点,从外部世界转移到机体内部的生理运动上,这就能使主体的神经中枢出现新的兴奋灶,而这个新的兴奋灶,因为不具有社会性的思想内涵,故其兴奋不会引起扩散,并且由于负诱导的作用,还会使原来的兴奋灶受到抑制,这样就容易令主体过渡到虚静的心态。“心斋”法将心理活动的注意点转移到呼吸气息上,让耳朵内听并无声音的呼吸运动,这就很好地转移了主体的注意点和兴奋点。持续的内听,会使主体很快安静下来。
《庄子-在宥》一文记述的“守一”法,其主要内容为:“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守一”法运用的心理手段有别于听息法,它是利用自我意识和机体的特定生理部位相结合,在中枢神经建立起新的优势兴奋中心,让不具有思想内涵的特定生理部位(如腹脐部位)来吸引主体的注意,来转移主体的兴奋点,从而不断弱化主体的自我意识,直至它降到觉醒态的最低水平。所谓“女神将守形”、“慎女内”、“慎守女身”,均指要守住机体特定的生理部位。其诱导人静的机制,也是通过中枢神经的负诱导作用,使原来的兴奋灶受到抑制,从而让主体逐渐进入虚静的心态。
《庄子·大宗师》一文中提到的“坐忘”法,为“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在宥》也有类似记述:“堕尔形体,吐尔聪明,伦与物忘,大同乎津溟。解心释神,默然无魂。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坐忘”法运用的心理手段又有不同。它是单纯的心理运演,是通过主体的自我意识对意识活动的不断暗示、诱导来实现虚无心态的。练功一开始,主体便把自我统一体分化为意识主客体,自我意识作为主体,不但调控着自我的机体状态和行为,而且还调控着自我的心理状态,即意识状态。“坐忘”法的“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实际上是主体的自我意识通过暗示和诱导来进行“忘我”的心理运演。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忘形”、“忘我”这些阴性的刺激信号,不断刺激中枢神经,从而引发中枢神经出现抑制过程,并且这种抑制过程还会不断向周围扩散,最终使大脑中枢出现广泛的抑制态。心理学告诉我们,刺激物(包括刺激信号)引起的中枢神经过程的性质,是同刺激物的性质相适应的,阴性条件刺激物一般会引起抑制过程。“坐忘”法就是通过阴性条件刺激信号而让主体进入虚静态的。
庄子“心斋”法、“守一”法和“坐忘”法,分别用了三种不同的心理手段。它们正是气功修持入静的三种主要方法。
二、心理的发展过程不同
静修的心理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主体的自我意识对意识活动不断调控、诱导和训练的过程。庄子静修三法在实现清静无为的心理过程中也各具特色,很不相同。
“心斋”法的心理发展过程是沿着心息相依这一线索进行的。它经历了这么三个层次:一、内听鼻咽部的气息出入。初始时,因为主体中枢神经原来的兴奋度比较强,兴奋范围也比较广,为了制服杂念,便逆用听觉功能来促使意识同呼吸运动结合,让主体内听其实没有声音的气息,以此转移原来的注意。此时注意点主要在鼻咽部的呼呼动觉。所以说:“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二、内听膈肌、腹肌做功时产生的呼吸动觉移动线。经过一段时间修持之后,呼吸会变得柔长,此时主体的自我意识会随着呼吸之息进入下腹部。实际上是吸气时自我意识随膈肌收缩下降而进入下腹部,呼气时自我意识随肋间内肌和腹肌收缩而进入下腹部,空气依然进入肺部而不可能进入下腹部。这时注意点已移至膈肌、腹肌等做功时形成的鼻咽部到腹脐的呼吸动觉移动线。此层次神息紧密相依,自我意识的调控已大为减弱,它只是似听非听地跟踪呼吸动觉移动线,所以说“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三、内听停止,气息停在腹脐部位。功夫进一步深入,自我意识作用更加不明显了,这时便不再跟踪呼吸动觉移动线,而是停留在下腹部,并隐入潜态调控,气息也停在下腹部,即此时只模糊地感受到腹随吸气呼气而伸缩的动觉。此即所谓“听止于耳,心止于符”。随着功夫的不断增进,主体便逐渐进入神息两忘的境界,进入显现先天本元之性的虚无状态。
“守一”法的心理发展过程,是沿着自我意识同意守对象的关系进行的。它经历了这么三个层次:一、守形。它先要求“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然后“女神将守形”。就是说,开始修炼先要斩断感觉器官同外部世界的联系,还要停止心智活动;接下来将自我意识的注意力集中到自身的形体上,默默地守住不具有思想内涵的形体,让自我意识同形体结合起来,让模糊化的形体成为自我感知的唯一对象。这样便可进入初步的虚静态。二、守内。随着功夫的积累,自我意识的注意对象便转移到机体内部的特定生理部位上(腹脐部位),即所谓“慎女内,闭女外”。稳定地守住腹脐部位,完全隔断同外部世界的联系,这将使大脑皮层出现广泛的抑制态。三、守一。功夫继续增进,自我意识同意守点的条件反射关系已牢固地建立了起来,这样,自我意识便逐渐隐入潜态调控。此时主体似守非守,勿忘勿助,开始进入恍兮惚兮的清静虚无心态,于是这一阶段便不再是固守腹脐部位,而是模模糊糊地守住纯一不杂的虚无状态,默默感受清静无为带来的和谐,即所谓“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坐忘”法的心理发展过程,是沿着自我意识对意识的调控这一线索进行的。它经历了这么三个层次:一、进行忘形的心理运演,即先要“堕肢体,黜聪明”,让自我意识作出暗示:手不见了,脚不见了,整个形体消失了;耳朵已听不到任何声音了,眼睛也看不见任何东西了。反复进行这样的自我暗示,心态便会很快安静下来,大脑皮层会出现广泛的抑制态。二、进行“忘我”的心理运演,即做到“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忘我”,即忘去自我。所谓自我,此指自我意识活动,“忘我”就是要将自我意识降至觉醒态的最低水平。如何进行“忘我”的心理运演呢?那就是自我暗示:我的形体已经消失了,我的心智活动也完全停止了,我已融入虚无的境界中而不再感到我的存在了,即让心态彻底虚空化。这样,就将静修的心理境界推向较高的层次。三、让“忘我”的心理运演也自然地忘掉。功夫有了积累,人静度也已相当深,就要连“忘我”也忘去,让心理达到高度虚静的境界,即如庄子所说的“解心释神,默然无魂”,“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回到人的本性的境界。这是形神双舍的境界,是自我意识降至恍惚幽冥的原始意蕴状态。这就是丹经上说的“元神用事,识神退位”的状态。
庄子静修三法对后代气功发展有很大影响,值得我们认真探究。
(责任编辑乔汉)
- 1. 庄子修真法探秘——读《庄子·太 [18/05/19]
- 2. 庄子养生八字诀 [18/05/19]
- 3. 浅议庄子静修三法 [16/06/20]
- 4. 庄子“心斋”法探析 [16/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