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综合 图书 期刊 名家 图片 视频 养生 导航 专题
我的收藏
加入收藏
切换繁体
谚语推荐:
>武术书籍>气功养生 > 功理论述 > 我的易筋经修炼体悟
隐藏右侧

我的易筋经修炼体悟

  • 0
    关注数
  • 收藏
  • 文字版
  • 原貌版

    易筋经在中国武学的理论中,一直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而且各个功夫流派的传人中,大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易筋经。笔者作为一名武学爱好者,对于武家众口纷纭、历来传承神秘的易筋经也是颇为痴迷,为得真诀,几度曾南下北上参师访友。在拜师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各门派执著的“正宗”一直少有关注,我关注更多的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的演练,获得自己想要的锻炼效果。  修炼几年,虽然到手的善本真诀甚多,效果也不错,但是始终觉得易筋经应该没有这么简单,总觉得其中还有自己没有明白的道理,而且与丹经道书上所说的真正的易筋经的效果,似平相去甚远。近年来因为学习的深入,以及对中医的喜爱,更通过老师的讲解,明白了大道相通、武医连通的道理,于是不再执著一招一式的追求,更多的是对于人体潜能的合理发挥进行探索。之后笔者在跟随秦老师、马老师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地体会到筋长则力大,松柔方是真诀。秦师曾传授了一个很简单的练习方法,但是体会之后练习的效果让我们惊喜。效有了,但是其理何在呢?于是平在广泛的搜寻学习中,更通过教授心意拳的马老师的不吝教导,以及在自己的孜孜追求参访之下,我终于在自己的切身体验下逐渐地明白了。

    易筋经非易筋经,是名为易筋经,概人体自身已经是一个极为完整的一体,妄想通过易筋经达到所谓的易筋换骨是不切实际的想法。但以实际论之,人的经络、骨骼均随着人体的成长而成熟,经络的通畅保证了我们的健康长寿,医有云:通则寿。近几年社会上众多的经络养生、穴位养生学说就是明证。古武术常说的通过锻炼打通人体任督二脉,基本上是场玩笑,如果人的任督=脉不通,或者说人体的任何一个经络不能通畅,则人必百病丛生,而些盗世欺名者就抓住这一句话来做功夫,于是什么开通小周天、开通大周天等等不而足的功夫,吸引了众多的大侠迷们,他们梦想着开通周天,就可以成为武林高手。真的这样的话,中华武术散手、散打、散打王争霸赛举办甚多年,为何没有看到个所谓的打通了周天的武林高手的出现7更多的高手是通过肌肉的合理锻炼、人体技术的超长发挥而成了武林高手1

    功夫修炼者学习功夫的第关就在于追求一个易筋换骨的效果,但是筋不能轻易换,骨更不能随便替,于是便只能托名脱胎换骨,其实根本的东西并没有发生真正的变化,发生变化的是人体的经筋的韧性,而这种变化其实就是真正的易筋经的效果。因为易筋经的目的在于拔开拉长十二经筋,打开十二经筋循行路线之“结”和“聚”之处及散布之处,有调理经筋的阴阳平衡,使浑身上、下、内、外、前、后之劲贯为气的作用,从而达到筋长则力大的功效。正如俗语:宁让筋长寸,不让肉厚三分。

    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其分布特点,只分布在四肢、躯体和胸廓、胸腔,而不进入脏腑。十二经筋的名称,即依照十二经脉分为手足三阴、三阳。阳主外,手足三阳的经筋分布在肢体外侧;阴主内,手足三阴的经筋分布在肢体的内侧,并且进入胸廓和腹腔。经筋在周身的分布,都起于四肢末端,上达躯干。太阳、少阴在后,少阳、厥阴在侧,阳明、太阴在前。经筋的分布还有“结”和“聚”等特点。各经筋互相联系。经筋作为经络系统中的连属部分,主要在于它的功能活动有赖于经络气血的濡润滋养,同时,经筋的分布部位也与十二经脉致。从经筋的分布情况结合人体解剖知识进行分析,它同肢体的肌肉、肌腱、经膜等有很多相似之处。经筋同肌肉系统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明确了这点,就容易理解经筋的作用。

    《素问·痿论》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就是说,经筋主约束骨骼,利于关节的屈伸活动。《灵枢·经脉》并有筋与骨、肉、脉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人体作用的论述,它有一个比喻,叫做“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脉为营”是指人体的骨骼、筋、肉,无不依靠血脉的营养,“骨为干”,主要是说明骨骼对机体所起的支柱作用,包括在运动时所起的杠杆作用;“筋为刚”,主要是指肌肉肌腱附着于骨骼,能屈能伸活动,表现强劲而有力,又以肌肉(包括皮下脂肪)满布于躯体和四肢的浅部,对全身部分的组织脏器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所以“肉为墙”。十二经筋作为经络系统的连属部分,是因为经筋的功能活动,依靠着经脉和络脉等的渗灌气血而得到濡养。医书中称“阳明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就是说明经络渗灌气血于经筋,从而使其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经筋对肌肉、关节的屈伸和肢体运动有重要作用,所以经筋的病候,多表现在运动方面,如筋脉的牵引、拘挛、弛缓、转筋、强直和抽搐等。从肌肉的分布来看,任何一个活动关节,都有两组功能不同的而有协调的拮抗肌,在阴阳协调的情况下,使肢体活动的屈和伸、俯和仰、外屈与内收、旋外与旋内等维持着正常的运动。如果阴阳失去协调,就会使经筋的功能作用发生障碍。

    正是人体经筋的重要性,决定了易筋经的锻炼效果,这里仅取心意拳中秘密传承的一套贯劲易筋经中的前两式,根据老师的传授以及笔者的体会稍做点论。

    第一式:并步内贯劲

    起式,

    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双脚尖向前平行站立,身体左右重心应于两脚之间,前后重心则至于脚前掌与脚跟之间,双膝微屈,小腹松圆,尾闾中正,头顶颈竖,臀部似夹非夹,背部似靠非靠,面部表情似笑非笑,神态自然,平心静气,胸空腹实,沉肩垂肘,舌顶上腭,下颌内收,唇齿轻合,谷道上提,呼吸顺其自然,含胸拔背,塌腰松胯。两脚心要悬,双目似闭非闭,如垂帘状,双耳似听非听,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即所谓不动,视自身与草木万物齐同,对外界干扰漠然处之,又如古树生根,虽有风吹雨打,我自静默而立,外形虽然不动,内部却生机盎然,生生不已,如是则神光内敛,意不外驰,杂念不生。双目亦可平视,平视前方,但不可执于具体目标,应漠然之,尤不可野视,野视则神疲,且易生杂念。当由杂念不生而心能八静,静到极处,心与虚空大气合为一体,超然物外,物我不分,万物齐同,从而进入天人合一之境。

    正行功一式.

    承起式,双手从身体两侧向上捧到胸前,掌心向上,十指平心,肘心向上,沉肩。

    承上式,双手拇指内扣在掌心。初练时扣不到掌心,日久即可扣到。以头领身,下颌内收,以身带手小指向内画圆到掌心向外头把身拔起,脚跟离地,脚尖点地,同时吸气脊柱正直。双手向内画到不能再画时呼气,全身放松,脚跟落地,双手画圆时肘心始终向上,千万不可外横,肩不可高抬,此为动中的沉肩坠肘,如果在运动中肩不沉身劲就贯不到肩,肘外横身劲到肩就无法贯到肘,过肘到腕时,腕必须内扣劲方能贯到手。故在双手画国时,千万肘不可横,肩不可高抬,腕不可不扣,此为上胺三节肩肘腕在运动中贯劲的窍要,望习者定要明此。收式如本式开始,以后不再重复。

    第二式:并步外贯劲

    起式同上。

    正行功=

    承起式,双手从身体两侧向上捧到胸前,掌心向上,十指平心,肘心向上,沉肩。

    承上式,双手拇指内扣在掌心。初练时扣不到掌心,日久即可扣到。以头领身,下颌内收,以身带手小指向外画圆到掌心向外头把身拔起,脚跟离地,脚尖点地,同时吸气脊柱正直。双手向外画到不能再画时呼气,全身放松,脚跟落地,双手画圆时肘心始终向上,千万不可外横,肩不可高抬,此为动中的沉肩坠肘,如果在运动中肩不沉身劲就贯不到肩,肘外横身劲到肩就无法贯到肘,过肘到腕时,腕必须内扣劲方能贯到手。故在双手画圆时,千万肘不可横,肩不可高抬,腕不可不扣,此为上肢三节肩肘腕在运动中贯劲的窍要。

    第一手并步内贯劲在于拔开手少阴经筋。手少阴经筋起于手少指的内侧,结于掌后豆骨,上结于肘内侧,向上进入腋部,交于手太阴到乳房,结于胸中,沿胸隔向下连系于脐。以上为手少阴经筋循行路所“结”和“聚”之处及散布之处。第手可拔开拉长以上的“结”和“聚”之处及散布之处。  第二手并步外贯劲在于拔开手少阳经筋。手少阳经筋起于手无名指的末端,向上结于腕背,上沿前臀结于肘尖部位,循绕上臂外侧上肩走颈,合于手太阳;其分支当下颔角后进入联系舌本.有一支筋从曲牙部上行,沿耳前,达目外,上过额,结于头角。以上为手少阳经筋循行路所“结”和“聚”之处及散布之处。第二手可拔开拉长以上的“结”和“聚”之处及散布之处。

    易筋经的修炼通过对十二经筋,以及人体奇经八脉的锻造,而逐步达到周身上下贯通意气,同时做到揉筋以实现筋长则力大的目的,本人在通过多年的演习中逐步地体会到,真正的易筋经并不像一些所谓的高人所说的打通人体脉络,更主要的功效在于加快人体血液循环,同时在锻炼的过程中实现武术的劲力的要求。

    为了验证感悟,笔者把易筋经传授给了一些爱好武术的学生,经过段时间的操习,学生能够明显地体会到身体越来越精神,而且很多学生想要的所谓的重拳、铁掌也在逐日的操练下不经意地获得了。这让我不由得感叹易筋经的宏大效果。而更多的学生也在感受到了易筋经的强大功效之后,对于中华国学的追求向往更加热切了。在感受到易筋经的非凡功效之后,笔者把其中的关窍写出来,不枉当年众多老师的教导之情。

xhwusu
编辑: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瑰宝,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怎样投稿 |  手机版   

武风武术网 xhw0@163.com 版权所有 备案号:吉ICP备09006692号

Copyright ? 2011 wf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资助鼓励

如果您认为我们做的对您是有价值的,并鼓励我们做的更好,请给我们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