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综合 图书 期刊 名家 图片 视频 养生 导航 专题
我的收藏
加入收藏
切换繁体
谚语推荐:
>武术书籍>道门哲思 > 玄海窥真 > 《道德经》真意(十三)
隐藏右侧

《道德经》真意(十三)

  • 0
    关注数
  • 收藏
  • 文字版
  • 原貌版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日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

    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释解]

    本章是讲具体实修的内丹法诀,以及相关要领与理论知识。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既是具体功夫法诀,又含理论说教。

    老子说,下手修功必须使肉体松空到一个“虚”的极致,使自己感觉不到自己的肉体存在;同时要使心神净化到一个“静”的极致,使自己意识不到还有自己的意识存在。这才算返归到道的根本之上。

    宇宙自然一切“生”的现象都是从这“道”的根本之上发生的。宇宙的本体因为能“致虚极,守静笃”,所以才会有宇宙纷纭万物的产生,并且各自按其循环规律周而复始的演化,生生不息。其实自然界中一些草木都会效仿道性以求生生不息。比如禾草,春发夏茂,到了秋冬季节,它就不再显露生命的外在活态,而以“致虚极,守静笃”的方式,将生命返归在道的根本之上,以接受道的再化育,来年又生机勃勃地生长起来。俗人不懂得归根返本的道理,任其生命挥霍,到了生命过早结束,一次性地就将肉体化成泥土,生命再也回不来了。道家懂得归根返本的道理,趁生命健在或未致病致衰,而时时进人“致虚极,守静笃”的实修功夫之中,人体的小宇宙内同样有纷纭万物产生、演化、生生不息。这纷纭万物不过是人的细胞体,其中演运化育者不过是先天元气。宇宙自然中化生一切的都是元气,化物为物,化人为人。得之则生,失之则亡。但人进入“致虚极,守静笃”的功态,“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是自体生命的生机复归,它与宇宙自然的演运现象和演运规律是相同相通的。

    归根返本的功修效益有两层,一层是外部条件的归根返本,即心的静,体的松,呼吸的匀细长绵;另一层是内部条件的归根返本,即先天元气的萌发。前者为“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为无极;后者为“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为太极。从方法论上讲,营造无极为手段,获得太极是目的。“复命”,即再造生命也。  宇宙自然中,凡有不息的生机,都是太极在起作用,而太极则是无极所生。事物凡走向有极,都会灭亡。事物凡由无极而太极,则会生生不息。故从三极而论,有极是短暂的,无极而太极才能复命,才能恒久。恒久就是“常”。懂得并把握住生命的无极而太极的恒久,你才算得个具有大智慧的明白人。这就叫“复命日常,知常曰明”。

    不懂得无极而太极能再造生命,不去把握无极而太极的生命恒久契机,像瞎子拎尿罐一样走哪儿碰哪儿地糊涂应付人生,人就会招来烦恼,招来祸患。这就叫“不知常,妄作凶”。

    知道并能把握生命无极而太极的恒久,人就会具有博大的胸怀。因为这时的道者已将自己同化于宇宙自然。可以说,宇宙自然的境界有多大,道者的心境也有多大。具有如此博大的胸怀,何事不能容,何物不能纳?能容能纳,此心则为道心。

    人心为私,道心为公。古代圣明的君王治理天下即以道心用事,故能公,故能正,故能均,故能平。

    道者即具道心,与圣明的君王所具道心无二。所以上古之时,君者亦道者也。三皇五帝,皆为道者成君者。故而可以说,“善为士”的道者若有时遇,也可成为治理天下的君王。“王”的造字使用的是会意法,三横是八卦里的“乾”卦三阳爻,《易·说卦》解释“乾”卦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三阳爻,在上者为天,在下者为地,居中者为人。“王”字中立一竖,表示通贯天地人三才,代天行命。天代谁行命呢?代道行命。能代道行命者,行之于天下,天下长久;行之于国家,国家长久;行之于身心,身心长久。古之圣人,拿治身之道以治国,引治国之道以治身。故人身虽久终有灭期,而修就的道心则可与天地共久,与日月同辉。这就叫“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之誉之;

    其次,畏之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犹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释解】

    本章的首句,以前诸家皆作“太上,下知有之”,与全文之义显得唐突不合。唯清代黄元吉《道德经讲义》断改为“不知有之”,与全文之义吻合。黄氏认为“下知有之”之“下”,是“不”字之误,颇合道理。故而笔者亦沿用之。

    何为“太上”?此指人们公认的最伟大最高尚的人,没有人比得过他,故名“太上”。道教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就是将老子推为道教之鼻祖,无人能相比肩,故为太上。古人所谓的“太上”,既指某些圣人,也指某些君王。

    “太上,不知有之”,意思是指,一个极其伟大高尚的人,他的存在,尽管能给天下民众带来不尽的幸福,而天下民众却跟不知有这些伟大的领袖存在一样。正因为天下民众感觉不出有他的存在,也感觉不出是他给大家带来的不尽幸福,这才是真正最伟大最高尚的领袖人物。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评价一个好人,有些好人做好事是不让别人看到的,也许他就在你的身边,给你帮过忙,给你救过急,但你没发现,不知他是好人。这也是一定意义上的“太上,不知有之”。

    前人认为,上古圣治之时,那些治理天下的君王,其实一切所用都是很简单的,没有宫宇,没有幕僚,没有皇产,没有赋税,只不过是以其遵道而行的身心行为影响民众。正如黄元吉先生所言,“在己不知有治之道,在人观感熏陶,亦不觉其白化而不知其所之”。

    比“太上”稍次一些的领袖人物,他们会有意地以仁以爱广施天下民众,也会用一些尊老爱幼、母慈子孝的道德范例来教化民众,民众会明显感受到施政施教者的恩德,从而热爱他们,赞颂他们,敬仰他们,怀念他们。这就叫“其次,亲之誉之”。  再稍次一些的领袖人物,他们不会以仁德以治世,却善于用刑律以经国。人若有越轨之行,轻则罚其劳役,杖其肉体;重则押以酷狱,流放万里,或者杀其身,灭其族。此等领袖,人们听其声,怯之;闻其名,畏之。天下虽可安平,人心却顾自惊战。

    再再下等的领袖人物,或以阴谋奸计榨取老百姓的血汗,或以苛政暴律掠夺老百姓的财富。生活奢侈糜烂,作风蛮横霸道。老百姓一时虽口不敢言,心里却恨透了他们,竭尽诅咒之能事。

    以上可谓“其次,畏之侮之”之情状。

    可见,领袖人物与老百姓的关系,你要让老百姓相信你,你就得给老百姓以诚信。你给老百姓的诚信多少,决定了老百姓对你信任的程度高低。“不知有之”,“亲之誉之”,“畏之侮之”,这三种不同的民众感受,即反映着老百姓对领袖人物的信任高低程度。由最下等的“侮之”可知,你给老百姓的诚信度没有了,当然就会有老百姓对你的彻底不信任了。这就叫做“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子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对前朝的历史有过深入的研究,可谓通古今之变,知兴衰之因,故而有以上一番警世的高论。正因如此,他所推崇的就是“太上,不知有之”式的领袖人物,也就是代道感世的领袖人物。所以他接下来就“犹兮其贵言”地发表感言,希望天下能有“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领袖人物出现。

    “犹兮其贵言”,是指很小心谨慎地发表言论,而且说的话是经过认真思考过的。“功成事遂”,是指领袖人物默默无闻地做事,功夫到了,事情随之也就完成了。没有刻意,只是顺其自然。“百姓皆谓我自然”一句,大有政治妙义。人们可以仔细想想,或者可以拿古今中外的历史加以比较分析,凡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治理得非常好,必是社会制度非常公平,社会政治非常宽容,社会关系非常和谐,民众生活在一个自由自在的生存环境里,能最大程度地展示每个人的生活热情,和最大程度地发挥劳动的积极性、创造性。所以这个时代的这个国家,人民生活一定富裕,社会一定安定团结,国家一定强盛发达。反之,一个国家如果混乱不堪,人民贫困潦倒,必与这个国家统治阶级自身腐败,和对人民的压抑有关。中国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现实也足以说明这一点。三十多年前的中国人,天还是这片天,地还是这块地,为什么老百姓连肚子都吃不饱?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天还是这片天,地还是这块地,中国人却是丰衣足食,民富国强。为什么?那时国人不能最大程度地展示每个人的生活热情,不能发挥广大人民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在生活富足的人,钱是谁给的,都是凭自己本事挣来的(当然,今天的中国也还存在贫富不均甚而悬殊和官场腐败等诸多社会不公现象,但这是社会大变革过程中的必然情况,另当别论)。有人说,这是政策好了的缘故。没错,是政策好了,政策好,好在让人民有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去改善和创造个人美好生活的空间。说到底,政策本就应该这样好。所以说,当天下百姓都过着幸福美满的日子,并且觉得这些幸福美满的日子都是“我”通过劳动和创造自然获得的时候,这才是真正圣治的时代。

    本章的内容对内丹养生同样有法诀性的启示。

    生命的修炼,无非是放弃后天有为的思虑杂念和不合理、不科学、不良的身心行为,而发挥先天本能对身心的化育作用。生命的圣修就是死人心,归道心;绝人为,任道为。最高境界就是“致虚极,守静笃”,让躯体的“天下百姓”“对自己的正确意念的存在(即明神真意的作用)不知有之”,在道的作用下“功成事遂”,让每一个生命细胞都展示生活热情,发挥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每一个生命细胞皆“谓我自然”,那么生命的圣治时代当然也就可以到来。有病治病,无病养生,益寿延年,乃至超质变化,生命永恒。(待续)

    (责任编辑  若愚)

xhwusu
编辑: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瑰宝,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怎样投稿 |  手机版   

武风武术网 xhw0@163.com 版权所有 备案号:吉ICP备09006692号

Copyright ? 2011 wf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资助鼓励

如果您认为我们做的对您是有价值的,并鼓励我们做的更好,请给我们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