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问答之七十三领会
武风武术网 http://www.wfeng.ne
修道者所说的“无”,并不是像常人所认为的什么也没有就是无,而是指没有具体形象和具体概念可形容的实际存在,即所谓形而上之道。也正是由于世人对形而上之道“虽日用而不知”,所以人们所谈及的“有”“无”概念都是指后天事物而言的,往往容易误将道家所说的“无”当作空无所有来理解,并会因此而导致一些学道者追求绝对的空无而误入顽空,或追求绝对的超脱而与世隔绝。这无疑是对道家理论的误解。其实道家所说的“无”是自然的本原状态,是相对于有形世界而言的;“无为”是指人的心神所要达成的纯自然状态,是相对于人的后天有为思绪而言的。凡是经人的后天意识作有为追求的事物,都在不同程度上背离了自然的原貌。要想恢复自然的原貌,就必须以无为的方法予以恢复。然而由于人的后天智慧长时期受后天事物的熏染,形成了一种顽固的习惯势力。要改变这种习惯势力,就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所以,修无为就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能去掉一分习惯势力,就能接近无为一步,真正要达到无为的纯自然境界,就得将所有的习惯势力都克服掉。在克服这些习惯的时候,往往又不知道哪些是该克服的人为习惯,哪些又属于天经地义的自然规律。弄得不好,会将人为的习惯当作天经地义的自然规律而不去克服,有时甚至会迫于社会势力的压抑而不敢克服,这样就对修无为造成了许多障碍。比如在春秋时期,“封禅”祭泰山的仪式就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谁也不敢违背;直至清代,祭天的仪式亦被视作天经地义的事,谁也没有异议。这一切,在今人看来,那些仪式其实都不是天经地义的,而只是人为的手段在表示对自然规律不知其所以然的敬畏。在现实生活中,这类并非自然的人为习惯可谓比比皆是,人们仍然将其作为自然规律对待,难以克服或不敢提出异议,也未曾想过要提出异议。于是人们就只好将习以为常的事务,误认为是自然而然的“顺其自然”了。岂知这种“顺其自然”,正是随波逐流的违背自然。诸如日常生活中某些过分的人情事故之类,往往就是一些人为的无形绳索,使人们迫于人情的压力而就范,结果使大家都失去了应有的自然。就是生活中这些人为的琐事,增加了许多麻烦,浪费了许多精神,失去了许多自然。修无为者必须在明理的情况下,从生活的所有习惯方面注意节制,要不然就很难真正成就自己心境的无为境界。这里所说的节制是指适度的处中,而不是刻意的与习惯势力作对而自招麻烦。也只有当大家都知道了习惯势力的危害性,都能自觉的节制自己的习惯行为时,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习惯势力的危害而归于自然。由此也可知,凡是被某个时代某个区域的人所公认了的事物,不见得就是合乎自然的事物,而只能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思潮 。但凡思潮就是人为的事物,而不是无为的自然。所以修道者就不能被人为的潮流所夹裹,更不能去担当推波助澜的弄潮者,要甘于在静定中把握处中的准则去对待所有的波浪与波谷。如此虽不能成为某个时代的杰出风云人物,但他却有可能成为一名默默无闻的永恒真理的承传者。历史正需要更多的承传真理者,以便在历史的长河中使人们逐步的明理,从而使历史的长河少一些险恶的漩涡,多一些有益的和谐动力,让人类史的长河流淌得更为和谐,更为长久,更为自然。
问答之七十四领会
人们常说,艺无止境。这是指热爱艺术的人所下功夫的深浅,可以决定其进入艺术境界的程度,也是指艺术的境界没有终极的尽头。越探越深,越深越妙。修道的境界虽然与此相类似,但却是无止境中有止境,有止境中无止境。说其是无止境中有止境 ,是指修无为的过程是一步一步深入的,一直深入到无为之境,无为之境就是止境;说其是有止境中无止境,是指在无为中所呈现出的无不为的无尽奥妙运化。所以这有所止境的就是先天无极之态,无所止境的就是太极的运化。修道者每修一层功夫,就会有一分收益。因此,自己所能达成功效的程度,也就取决于自己持之以恒的程度。而那些刚刚入门就以为自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的人,当然也就难以达到真人的程度,而只能对自己已取得的粗浅功效感到茫茫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有可能会因此而以盲引盲,使自己与从学者皆处于肤浅的、茫然的、甚至是迷信的层次。于是乎自称宗师、大师者有之,自誉仙佛者有之,致使“宗师”“大师”遍地皆是,“神仙”“佛祖”纷纷亮相,直闹腾得乌烟瘴气,名利欲满天飞舞,将严肃的生命科学污染成了迷信的摇篮,将高尚的道德扭曲成了获取名利的终南捷径,将普渡众生的真理谬变成了摧残众生心灵的鸩毒。先圣们不愿看到的这些闹剧,从根本上违背了道学的宗旨。学道者若能信守大公的宗旨,就能使形形色色的假传道之名以营私的人无计可施;只要自己能信守无为并持之以恒,那就会在无为中自然升华,从而直觉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先天妙境。绝不可轻信那些捷径绝窍的高价叫卖,绝不可轻信那些神仙点化的故弄玄虚,也不要将借以入门的有为方法当成了最高境界而固步自封。否则就难以真正领略先天的至高道境,更难以领悟永恒的真理,而只能滞留于门派之见,相互是非,使万法难以归宗。
问答之七十五领会
常人对自己生命的考察,是以相对的立场在作猜测。即假想自己的生命是由何而来,归往何方,于是就会构想出无形的幽冥界中的地狱与天堂,构想出未生之前或已死之后的生命形式是无形的鬼或神,并且认为这鬼神也具有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并有像人间那样的社会结构与等级差别等等。总之,是以人世间的一切为标准去构想出一个幽冥界的形式,以人的思维活动为标准去构想出鬼神的性格。但自己却从未有过为鬼或为神的切身感受,也未曾入地狱上天堂游荡过。地狱、天堂、鬼怪神灵,只不过都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传说,而那些传说还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变形,因地域或民族的不同而变异,更会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有巨大区别。由此看来,有关幽冥界的传说就带有不确定性的假想,从而构造出不同特色的幽冥界。这就是以相对的方法,站在形而下的立场,对形而上的事务作不知其所以然的猜想而产生的必然结果。修道者也是在探索自己生命的奥秘,他们所采用的方法却完全不同于常人,而是以无相对的立场使自己的心神去亲自参同于形而上的领域,使自己的心神亲自验证那未生前的本原状态,所以他们就不仅能对自己的生命本原有所直觉,而且直觉到生命的本原也就是宇宙的本原,因此他的生命也就参同于宇宙本原而亲证了形而上的幽冥。凡是修道者所亲证的本原就是同一个本原,虽然他们可能会对这同一本原按自己的习惯给予不同的称谓,但他们对这不同称谓的内涵的解释又都是毫无差别的,所以叫“异名而同谓”。这是他们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生命个体,以同样的无相对法亲自验证了同一个生命本原和同一个宇宙本原,所以叫“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因此他们就领悟到,作为后天的生命形式是分布于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不同生命体里,是多种多样的;作为先天的生命本原形式则是处于无时无空的永恒静定里,是唯一不变的。是一在统御着多,是不变在统御着万变,所以才有了形而下的众多事物的千变万化。因此,修道者以无相对的立场所直觉到的幽冥领域,就与常人以相对的立场所猜想出的幽冥领域,有了完全不同的内涵,我们也因此而能领会到,亲自验证了的事就比间接猜想出来的形式来得真实而确切。并也因此而领会到,要想认识生命及宇宙的本来面貌,就必须以无相对的方法亲自验证,所有的相对方法都不足以推测出本原的真实面貌。这是由于,所有的相对推测法都是以已知的事物为标准去推测未知,这样就不免使“未知”带上了“已知”的色彩,但那被人为的涂抹上已知色彩的猜测就不是未知的本来面貌。只有抛开了对所有已知事物标准的执迷而跳进未知的领域去参同于未知时,他才能在参同中亲自验证那无任何人为标定的自然本来面貌。而“无为”就是没有任何人为的标定,不附带任何情感的色彩,所以无为法就是无相对的直接参同法,就是让自己的心神从后天的动态恢复到自己的先天本原静态中去,以自己验证自己,以自己觉悟自己,以自己呈现自己,以自己解释自己,并在解释自己的同时,也解释了宇宙。这样的智慧才是不知之知的大知,是“天门开阖,能无以知乎”的大智慧。这洞彻先天的心灵就被称为道眼、天目或佛慧。但这些称谓也都是些勉强的形容,人们切不可从形容的字面上去胡乱猜测,而只能从无为中去亲证那无形的实在。
- 1. 读《金华宗旨阐幽问答》领会〔41 [16/02/22]
- 2. 读《金华宗旨阐幽问答》领会(40) [16/02/21]
- 3. 读《金华宗旨阐幽问答》领会(27) [16/02/21]
- 4. 读《金华宗旨阐幽问答》领会(39) [16/02/21]
- 5. 读《金华宗旨阐幽问答》领会(38) [16/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