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问答之八十领会
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愿享受好的成果,而不愿承受害的恶果。然而对其成果好坏的原因,人们却往往不知其所以然。即使是有所追究,也总是从现象上去追究,从而陷入表面的因果循环的无尽烦恼中,却难以彻知那存在于无尽循环背后的总原因。这样就显示出了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局限性,它只能局限于无尽循环链的无尽烦恼中,却难以彻知那存在于无尽循环的链条中,从这一环再进入下一环,但却永远摆脱不了这种推理性的循环。也就是说,逻辑思维能力必须依托于某种具体的概念,从这种具体概念再联想到与之相关联的另一种具体概念,然而却不知道这所有的具体概念都只是自本原中所产生的具体现象,而不是产生所有现象的总原因。由于总原因是没有任何具体概念可追究的,要想对这总原因有所领悟,就不能依靠逻辑推理,而只能放弃对所有概念的依托,以无概念的空灵心神去对无概念的原因予以直觉。因此,修道者的心就不能定在任何具体的点上,也不能定在任何具体的概念上,而只能定在无在而无不在的混一中态。这是由于,凡是定有具体目标的心神状态,都是具体的极化状态,唯有那无极心态,才能玄同于无在无不在的混一中态,从而直觉到总原因的本来面貌。如是,心神就摆脱了所有轮回循环现象的无尽烦恼,突然升华入先天的道域而能窥破烦恼。这就叫一超直入,即顿悟。这是由于他已经彻悟了生命的本原而视死生为平常。生为无极中的极化,死为极化归于无极,如斯而已。这是自然规律的必然呈现,是本原与现象的总因果关系。因此,要想使现象之果呈现得更和谐更长久,就必须使现象之果尽可能的去服从于本因的中态,而不能去追求现象之果的至极凝聚。否则的话,那至极的凝聚在中态的制约下就会显示出它自身的不和谐和不自由,并会导致过早的崩溃。在宇宙中,无极之本原永恒的处于统御者的地位,而极化的现象则永远处于被统御者的地位,这种关系永远不可改变。所以《易》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然而被习惯势力所蒙蔽了的世人,总习惯于将这种关系搞颠倒,总是以颠倒了的世界观对待世界和自己的人生。人们不是在想应该怎样去服从天道的大公,而总是想让天道怎样来服从自己的至私,这就必然导致了天道对自己的惩罚,使自己陷入了无尽轮回的烦恼之中而得不到解脱。于是乎,就迷茫的埋怨天道之不公,岂知那不公的并非天道,而是自己的私心在作怪,才招致相应的报应。因此,自己一天不能摆脱私欲的锁链,就会被那锁链环环相扣而产生无尽的轮回烦恼。“心中无私天地宽”,这是前人总结解脱烦恼的明理格言。“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这则是老子在更深层次上阐明了本与末、公与私之间的主从并存关系。树立大公心并不是为了消灭私,而是要在大公的环境中更好的成全所有的私,使私服从于公,使公平均衡着私,使所有的私都在不致至私的情况下共和的存在为一个共同体,从而体现出本与末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和谐整体。如果放弃了大公之本,所有的私就会呈现为不平衡的状态,从而导致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终致极端的失衡而在混乱中崩溃。所以无论是对内环境或外环境的治理,都不能放弃虽无形而实存的大公中态之本。虽然这大公之本不能直接以有形的方式被发现,但它却能直接的保证有形效益合理运用和长久的发挥。因此,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不能将这为主的本体置于可有可无的末位,否则的话,最终受惩罚的还是那颠倒位置者自己。
问答之八十一领会
识神与元神虽然都属于心神,但识神与元神的性能却有差异。识神可以通过神经系统指挥肢体的外在运动,而元神则能支配身体内部的生化活动,从而使整体的内在运化力量都复活起来而变活了。如果说识神指挥肢体的作用力是极化的电磁场作用力,那么元神支配内部生化的作用力则是无极场的引斥作用力。极化电磁作用力需要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而对某一部位发挥作用,无极场的引斥作用力则不必经过神经系统的传导而直接对所有领域产生作用。因此,要想使自己的全身内外都活起来,就不能以有为的识神去追求,只能从培养无为的元神上下功夫。这里之所以将无极场的作用力称之谓引斥力,是由于这种作用力是一种平衡的力量,它会对不平衡的过分或不及呈现为或引或斥的力量,使其达成整体上的平衡。至于这力量在什么情况下是引力,在什么情况下是斥力,这是用不着自己操心去指挥的,自己只需以中态的元神为标准,那么凡是过分或不及的情况都会自动的在趋向于中态的过程中呈现出或引或斥的自调功能。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天之道损有余以奉不足”的自动平衡功能。如果“损有余”表现为引力,那“奉不足”则表示为斥力,所以说它是一种引斥作用力。因此,老子又说:“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翕翕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咳之。”这就是说,要想使施治的领域和谐起来,那就不能以有为的巧心予以治理,而只能以无为的中态去持之以恒的感化。久而久之,中态的信息就会贯通所有领域,从而使所有领域都在服从于中态中而和谐起来。如果你以巧心施治,那么你的巧心就会使你所要整治的部分也变得奇巧起来,凡是奇巧的都是极化的,各自为阵的极化终不能达成整体的和谐,而只能导致整体的更加混乱。所以老子又说:“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知,而何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所以巧心施治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法越巧则乱越甚,这是被历史一再验证了的事实,也是被修道者在内境中一再验证了的教训。既然先圣们已为我们总结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我们为何不去从中汲取经验而避免再走错路呢?人们的私欲心总是那样地顽固,总爱以“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方法去违背天道,所以在涉及切身既得利益时,总是将大公之心抛到九霄云外,使历史的悲剧演了再演,而我们则都沦为悲剧中的一名角色。让我们都诚信的听从先圣之教吧,莫让历史的悲剧再重演,莫让修道的进程再出偏。
问答之八十二领会
由于修道者以无为的方法模仿出了天道的无极场势,所以也就具备了相当于天道无所不能作为的能力。由于这种能力不必借助于有形物质的转递而隔距作用于它物,前人即将其形容为“磁石引铁,隔碍潜通”的那种能力。但磁力是一种极化场力,而修道者所修就的潜通力则是无极场力。因此,磁力是有针对特性的引力,无极力则是能作用于普遍性的力,所以无极场力就比磁力带有更大的神秘性,这就像星转斗移,日月轮回,人们只能见到它们的轮转迁移,但却不知道它们因何而运移。当然,无论是极化场或是无极化场,它们都是场,没有场也就没有力;无论是识神或是元神,它们都是神,没有神也就没有能力。但这场则因极化或无极化而呈现出不同性质的力,神因极化或无极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生命性质,也呈现为人心与道心的差异。修道者就使自己备具了人心与道心的两种态势,所以人们就称他们是能沟通天人关系的圣人,是天与人的中介使者。因此,自古至今人们大都相信神的存在。其实这神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人格化的神,而只是无所不能作为的无极场而已。这无极场只是唯一无为的中态,并不具备人格化的有为情感,它以中态为唯一准则而统御着宇宙万有,使宇宙万有皆遵循中态而运化,从而呈现为前定的和谐规律。当然在这前定的和谐中又会呈现出一些偶然事件,但这偶然事件却并不是天道的特意安排,而只是必然规律中众多事物在相互作用时随机促成的偶然变化。由于这偶然事件促成的事物过于庞杂,并带有普遍的随机性,再因人们大都是以自己的有为心态在行事,这样就会从整体上扰乱自然的正常规律,从而使人为的事物在作无序的多方位随机变化,因此对人类社会偶然事件的预测就成为不可能,这无非是由于它没有正常的自然规律可追寻的缘故。所以古代圣哲们都不主张去人为的预测人的命运,而只主张遵循天道的自然规律去行事,这样才能化无序为有序,化混乱为和谐。但对正常自然规律中所呈现出的偶然事件的预测则有可能,这是由于它是有正常的自然规律可追寻的,如日蚀与月蚀也属于偶然事件,但由于它是按正常的自然规律所促成的必然的偶然事件,所以遵照正常的自然规律就有可能事先预测出它们将在何时何地被发现。因此,古希腊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一书中也曾说过:“只有诡辩术才投身于研究偶性。所以,柏拉图说诡辩者把时间消磨在不存在上,这话很中肯。如若知道了偶性到底是什么,就会清楚偶性的科学何以不可能。宇宙万物,我们说有的恒久并出于必然(所谓必然的意思并不是强制,而是我们在证明中所用的那种方式),有的是经常的,有的既不经常,也不恒久并不出于必然,而是作为碰巧,例如仲夏日出现霜冻,这事既非出于恒久,也不出于必然,也不经常出现。偶性是什么,我们已经说明了,显然这是它不能成为科学对象的原因。一切科学都以恒久存在的或经常存在的东西为对象,这里决不包括偶性。……那种机遇所以生成的原因,是不确定的原因,所以,机遇不能用人力的计算来弄清,是偶然原因,在单纯意义上则不是任何事物的原因。”对没有正常自然规律可追寻的偶然事件的预测是不可能的,尤其在人为的社会中,偶然事件的产生就更不可能事先被预测,这无非是人们的有为活动打乱了正常的自然规律的缘故。而修道者就是为了理顺自然规律,使其由不正常转为正常,所以就需从有为转为无为。只有无为,才是自然的本来面貌,那样才能从根本上呈现为整体的和谐,而没有必要以违背自然的有为法去预测是否和谐,若有为预测,反而会因失中而扰乱前定的和谐。就修道的内境运化而言,修功者就更不能去有意的预测或预定要产生什么样的特殊变化。虽然修功内境中必然会产生一些偶然的特殊升华变化,但这偶然的特殊升华是在持久守中的过程中所必然要产生的升华,所以这升华的先决条件就是守中。若放弃了守中而去预测或促进,那就是放弃了前定法则,所以也就不能按正常的自然规律去顺利的达成特殊的升华了。也就是说,那特殊的升华是在无为中必然要产生的无不为的变化,若以有为的心态去对待,这有为的心态就没有那无所不能作为的大能,所以也就不能产生特殊的升华。再者,当这特殊升华产生的时候,仍然要以无为心相待,这样才能使特殊的升华仍然按自然规律而分布,否则就会导致升华顺序的混乱而产生弊端。这就是老子所说的:“至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所以,无为守静是修道者始终要把握的唯一准则。若不能无为守静而让心神有为纷动,就会导致混乱的凶险局面。如果学修道的人能够正确理解并诚信运用老子的这段话去亲躬实践,那他也就是掌握了修道的根本宗旨而能顺利进展。不要过问那芸芸而动的变化怎样变化,只要自己能静心守中,那中态的元神就是前定的和谐法则。这中态的元神就是大德,只有它才能有效的驾驭那神奇的变化力量,使之不出差错。
- 1. 读《金华宗旨阐幽问答》领会〔41 [16/02/22]
- 2. 读《金华宗旨阐幽问答》领会(40) [16/02/21]
- 3. 读《金华宗旨阐幽问答》领会(27) [16/02/21]
- 4. 读《金华宗旨阐幽问答》领会(39) [16/02/21]
- 5. 读《金华宗旨阐幽问答》领会(38) [16/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