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问答之七十领会
武风武术网 http://www.wfeng.ne
道学之所以被称为玄学,那是由于世间的绝大多数人对天道的实存没有亲身验证的缘故,所以就感到天道的学问玄之又玄,甚至会感到是子乌虚有的无稽之谈。世人皆对亲身经验过的事情才以为是真实的,而对未亲身经验过的事情就未免抱有怀疑之心,甚至不相信。再比如,一位非色盲者和一位色盲者共同看一张辨色图,非色盲者会从图中看到一个特设的动物图像,而色盲者则从这张图中看不出有动物的形象,尽管非色盲者向色盲者作如何的指点解释,他也不能使色盲者真的能直观的看到有动物的形象。如果有另外一位非色盲者到场,无需任何解释,那另外一位非色盲者也能一眼就看出与前一位非色盲者所见的完全相同的图像。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色盲者才不得不承认自己未亲验的就不一定不存在。世间绝大多数人对色与光的实际存在是公认的,但世间能亲验天道的人却占总人口的绝对少数。而修道者所亲验到的天道就不易被绝大多数未亲验者所公认,因而往往会被众人怀疑,甚至以为修道者是不正常的人而予以讥讽。修道者往往会感到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可奈何,他不得不象对待名利那样,对持世俗观的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过分亲近,也不过分疏远,既不随波逐流,也不炫耀自己如何与众不同。但却因此而产生一种天下少知音的孤独感。于是世人即视其为孤癖怪异,难以理解,不易相亲。这倒不是修道者故作姿态的自命清高,而是不同的世界观所形成的明显反差。被世人视为怪癖的言行,在他自己来说则是自己世界观的自然流露。如果他勉强不这样流露,反而会感到不自然,别扭的难受。于是他就不得不远离尘世的喧嚣,独自在内境中与真理相伴,与造化自由遨游。这种貌似怪癖而内涵自由的境界,就使世人更难以理解了。修道者所要的就是自己心境的无为自由,而不是外貌上的孤癖。这是由于外貌孤癖的人不一定就是内心自由的人,更有许多人由于世界观的迷茫也会形成行为上的孤癖,然而这两种孤癖的实质截然不同。故修道者重神似而不重形似,重实质而不重现象。但总的来说,修道者 远离尘嚣的程度,也就反映出了他心境所能进入无为的程度;心境所进入无为层次的深度,又决定了他内境运化的深度;内境运化的深度就是自然规律所呈现出的深度。因此,心境所能达成的无为程度,也就决定了自己对自然规律所能验证和领悟的程度。修道者对世俗名利的淡漠,就是他们的必然心境,而那些沉醉于世俗名利而追随尘嚣的人们,就不可能对真理有深刻的觉悟。注意,这里所说的远离尘嚣,指的是心神的清净境界,而不是指环境上的脱离人群。若心神中的世界观不能转变,即使自己隐入深山老林,于道心依然无补,只能更增一层烦恼。修道是要认识自然而归于自然,但却不是要违背自然超出自然,更不能将世俗习惯误以为自然而去追随世俗习惯。虽居于世俗而不追随世俗的习惯,这才是和光同俗,自然而然。这样自己才不致被世俗习惯的大潮所夹裹,既不损人,也不被损;只讲无私奉献,不讲额外索取。如此,他就在波峰与波谷之间窥见并始终处于永恒平坦的水平面,既无涌起的狂喜,也无沉陷的哀怨,中道而行,和谐相伴。中道本未离人,是人随波逐浪而违背了中道。若人能静而待之,自然能在静定中重返中道。
问答之七十一领会
先天的无极境界既是后天变化的原因,也是后天变化的目的。无极对于有极来说,无极就是取之不尽的原因;有极对于无极来说,无极又是永远也达不到的目的。所以有极的事物就在无极中获得了取之不尽的力量与规律,永远趋近于无极的运动变化。如果以数字的形式来形容无极与至极的关系,那么处于统御地位的无极则相当于零,而处于被统御地位的有极则相当于一。当一在零的统御下趋近于零的时候,那一只能分解为许多小于一的单位去接近于零。但无论一分解为再小的小于一,它们总还是不能等于零,而只能越来越接近于零。比如说将一分成一万份,它们的每一份就是万分之一,而它们的总量却分成了一万个万分之一的有极,每一个万分之一也不等于零,而只是向零接近了一步。如果将一分解为一亿份,那么所得的亿分之一仍然不等于零。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怎样分解,也只能是趋近于零,而不能等于零,而且越趋近于零,其分解的单位数也就越多越丰富。宇宙就是以这种形式在演化而显得丰富多姿。但丰富多姿的总和则是一而不是零,故这种演化也就永无止境。因此我们也不能以任何有极的形式为标准去规范无极,任何有极形式也不等于无极。所以,修道者就不能以任何具体有极概念去想象天道,而只能以无任何概念的心神去达成无极的元神。这无任何概念的元神就是一丝不挂 的先天本来面貌。这样你就能直觉到老子所说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真实内涵了。“有” 即有极的一,“无”即无极的零,“万物”即无尽的变化。这里所形容 的数字的“零”与“一”,又不是指无极的混 一态的“一”,混一无极的“一”则相当于这里所形容的“零”。但这零并不是指什么也没有,而是指无极的实存,是相对于有极存在而言的。因此,“有”是指有极的多样存在,“无”是指无极的唯一存在。那么数字的一又相当于有极的多,数字的零则相当于无极的唯一。当然我们也可以将无极当作无限,将有极当作有限,再多的有限也不能达到无限,而只能接近于无限。越是接近于无限,就会有更多种有限。所以宇宙现象就只能在多的有限变化中趋近于无限,但却永远也不能等于无限。因此有限的多就在永远作趋近于无限的运动。从这层意义上说,无限又是唯一的, 而有限的则是多种形式的。因此,在本原界,无限就是一,一就是无相对的无极,无极就是无概念的无象,无象就是永恒的实存。然而这些概念也只是被人的思维形式所勉强形容出的概念,这所有概念又都不足以表达那无概念可表达的本原。唯能玄同于本原者,才能直觉到虽无概念但却实际存在的永恒无极是怎么回事。
问答之七十二领会
修道是从“数往者顺”到“知来者逆”的转变过程和逆行过程,这其中就包括了从顺行转为逆行的转变过程,和转变之后的正常逆行过程。譬如,要想使前进的车辆后退,就必须有一个刹车换档、转变轮轴运转方向的过程,然后才能进入正常倒退的状态。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处于中间环节的异常感受,诸如动能、幻觉等,这个阶段虽不是真的进入了道境,但却是进入道境的前兆。而这前兆阶段往往又是初学者最感神奇的阶段。这是由于初学者平生未曾有过那诸多不知其所以然的感受。若没有过来人的指点,他们就会将此阶段当成是得道的高层次而滞留其间,不仅不能过关深造,而且极有可能因此而驱入误区,出现偏差。只有那些曾经经历过此等境界并顺利过关的过来人,才会知道那只不过是修道者所必经的第一道入门关口而已。要想顺利过关,就必须对所有感觉或幻觉均以无为心相待, 却不可贪求留恋。如果根本就没有此转换过程的人,那也就谈不上如何顺利过关,更谈不上如何深造了。只有那些经历了转换过程,并在这转换过程中顺利过关者,才能逐步的亲自验证先天逆行的自然规律,即从有为的后天境界步入了先天无为的真自然境界,这就摆脱了人欲的枷锁而进入了天道大公的自由境界,也就是宇宙及生命的本来面貌。所以说先天的境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还必须经历一种从心理到生理的特殊过程,然后才能逐渐的进入正常的运转。若没有这先天内境的纯自然运化,也就不知道什么才叫自然,更不知道自然规律中包涵了何等的因果关系。前辈诸多修道而悟道的真人就曾一再告诫初学者,不要被幻觉所迷惑,否则就会堕入魔境而难以自拔。诸如“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见怪不怪,其怪自败”,“知而不辨谓之道”,等等,都是先圣们的宝贵经验,不可等闲视之。那些教人刻意追求幻觉以为真实的人,就是杀人不用刀的刽子手;那些刻意认幻为真的人,却是甘愿受魔难、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糊涂虫。在这种师徒关系中,所授受的并非“不知之知,是谓大知”的真理之知,而是“凡有所相,皆为虚妄”的虚幻迷信。
- 1. 读《金华宗旨阐幽问答》领会〔41 [16/02/22]
- 2. 读《金华宗旨阐幽问答》领会(40) [16/02/21]
- 3. 读《金华宗旨阐幽问答》领会(27) [16/02/21]
- 4. 读《金华宗旨阐幽问答》领会(39) [16/02/21]
- 5. 读《金华宗旨阐幽问答》领会(38) [16/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