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现代医学对于健康之定义,包括身心两部分。虽然祖国岐黄之学无专门之“医学心理学”,但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转移及愈后之作用与影响,素为医家所重视。医学典籍《内经》中已不乏精神、情志活动影响疾病之论述,如《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玉机真藏论》:“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可见精神情志调节失常,人体气血正常运行及脏腑间之协调平衡即遭破坏,而变生疾病。反之,精神情志活动正常,调节合宜,则气血通畅,脏腑安和,从而疾病化解,健康常随。
强大或持久之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集中于一点,即可产生意念力。意念力与短暂或散发之精神活动相较,其对于人体生理病理之作用及影响百倍过之,可用以为治疗疾病及养生保健服务。
据不完全观察与体会,意念力有如下特征。
一日:具传递性。
意念力可通过心、脑等相关器官向体内外发射、传递。其中体内传递可称为“信息反馈”,反馈之信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脏腑组织等肌体之功能活动。
意念力(或信息)有良性与劣性之分。良性之意念力来自精神愉悦、情志舒畅、意识高尚、思维善向。反之,劣性之意念力产生于精神痛苦、情志变动、意识低下、思维恶向。
良性信息反馈可促进气血运行、机体各部生理功能之正常发挥及相互协调,既利防病,亦利除疾,因而有益于健康。不良信息反馈结果相反,即抑制机体正常生理活动,轻者损害健康,重则导致疾病发生、加剧。
意念力形成之反馈信息其强度与意念力强弱成正比,与意念力持续时间成正比。精神情志活动所形成之意念信息,不仅直接作用于疾病本身,还影响药效。《内经》认为药物须经人体吸收,然后始能发挥作用,如正气衰弱则无力发挥药效,所谓“神不使”,则金丹无异顽石,灵芝还同朽木。良性之信息导向,可增强机体活力,促使药效充分发挥,而疗效相应提高。不良信息导向,可抑制功能活动,降低药效势所必然。
二日:具定向自动增益性。
人体之意念信息一旦形成之后,无论良性或劣性,如不加改变或阻断,原有信息可定向自动增益。即可在原意向上自动加强意念,增强信息反馈,则良者愈良,劣者愈劣。因而不良意念切莫起之于心,一旦萌动速使消除,否则变生疾病、有碍健康尚属小事,若病患者之恐惧心理不及时释放,则恐惧之情与日俱增,终至不可自持。其余各种意念,亦复如是。据此,则良性信息当引导增长,而劣性信息宜速断。
三曰:具可阻断性与可逆性。
信息之无论良劣,形成之后可以阻断,亦可逆行改变。以何阻断,以何使之逆行7日:以意念阻断,以意念使之逆行。须知意念之产生、持续、变异、熄灭,全在践行者之一念中。故罗谦甫于《卫生宝鉴》中日:“心静则万病息,心乱则百病生。”
今仍举恐惧为例。患者之恐惧意念既已形成,悟其不善,急欲除之,只须思想中真切抛弃此一意念,渐可不再恐惧。如代之以大无畏,则劣性信息逆行而转为良性,且善之又善矣。其余良劣诸念,各皆准此。余一密友,因久病缠绵,痛苦倍尝,“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一度感伤之至,悲戚不已,虽时过境迁,而此念不消,常浮脑际,以至愈来愈强,甚至梦寐之中屡见不祥。此即意念之定向自动增益。彼至此时,猛然觉醒,深感人生难得而百年易逝,理当克制病痛,勤恳努力,以奉献社会、造福人民,岂可自暴自弃?由是则念虑顿转,从此勤劳奋发,心情欢愉,不为病扰,不仅工作顺利,病体亦渐好转。此则全在阻断、逆转之力,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为医者无论临证抑或日常生活之间,见有不良信息者当好言规劝、开导,助其阻断,以至转变,使病者危者重归坦途,再就生机,则其功莫大焉。此或谓之心理疗法,足可辅药物之不逮,是岐黄家宝葫芦中所不可缺者也。
四日:具个体差异性。
意念力之各种特征,与患者自身之心理素质、敏感性及禀赋等各种因素有关,因人而异,具明显个体差异。
五日:具相对稳定性及可塑性。
人体之意念可依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随机改变。在心理未有根本转换情况下,意念相对稳定。
——摘自《三十年临证探研录》
- 1. 无形主宰意念力 [1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