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太清神仙众经要略》见于《云笈七签》卷八七,署名为“武当山隐士南阳翟炜撰”。《云笈七签》是宋代张君房总编,择要辑录了《大宋天宫宝藏》内容的一部大型道书,其内容为有关经教宗旨、仙真位籍、服食炼气、内丹、外丹、方药图符、尸解诸术等等,它包括了北宋以前道藏的主要内容,为研究道教的重要资料。道教称藏书之容器为“云笈”,张君房在该书的序言中有“掇云笈七部之英,略宝蕴诸子之奥”等语,因名《云笈七签》。翟炜生平不可考,按作者自署名来断,可知其为南阳人。但古代武当山、均州久属南阳,所以翟炜也可能是均州人。《太清神仙众经要略》所引用经书有《抱朴子》、《五气端玄经》、《九灵上宝经》、《孔子家语》等,多为魏晋旧籍。其中,提到邯郸太子王休长、延宫子甘元淑、青牛子封君达,以及葛玄、葛洪等,皆晋以前著名道士,故疑翟炜可能是六朝时期人。
武风武术网 http://www.wfeng.net
《太清神仙众经要略》通篇不足万言,在浩如烟海的道教典籍中通常不被人注意,翟炜提出的“贯于五气之用”,“殖至洁之气于五府”是对前人修仙存真思想批判性的继承与发展,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科学、合理、积极的一面。笔者拟从养生学角度对《太清神仙众经要略》的养生思想进行初探。
一、以“贯于五气之用”为养生圭旨
翟炜把“五气”看得很重,“贯于五气之用”是至人、师导、王者存生立世之根本。《太清神仙众经要略》说:“夫人禀生之有真伪,神分之有巨细,皆五气之所流也。是以圣人莫不精乎五气之学,以鉴神分之源;师导莫不明乎五气之本,以弘真玄之教;王者莫不通乎五气之性,以阐天地之和。贯于五气之用,大矣哉!”
何谓“五气”?一说是指风寒暑湿燥五种正常气候,一说肝脾心肺肾五脏之真气,一说精神魂魄意五种生命活动,均可分属于五行系统。《太清神仙众经要略》所说“五气”多指后两者,或兼而有之。其经曰:“夫五气者,阴阳之五常之气也。夫人生天地之间,其形骸五脏之气,一象天地五行四时之赋也。天以五行为五常,人以五行为五脏。”
在翟炜看来,人之有精神,尤天之有太帝,精神居乎心脾之中、肺肝之间,犹太帝居四守之内。只有精神御气于肝脾心肺肾五脏,五脏真气聚而不散,精神魂魄意各安其位,才能存真养神,长生久视,得以仙道。
与传统养生学“五脏之气心为首”不同,翟炜认为,五脏之气肝为首。传统养生学认为,心主神明,人的精神情绪活动与五脏有关,而主要属于心的功能。《灵枢经》说:“心者,精神之所会也。”《本神篇》曰:“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充分说明了心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而翟炜认为五脏之气肝为首,有着他自己独到的见解和道理。《太清神仙众经要略》云:“夫肝者,精神之首运也。故婴儿之生,坠籍而先啼,肝气激也;未知偶识于人,寤寐怡然而独笑,肝气浮也;未知有摇于人,抠支躁然而独摇,肝气烦也。多惊恐而无当捍之威,善直而无繁顽之欲,皆精神未及周御于肺脾心肾四脏之气也。”
笔者认为,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具有疏散宣泄的功能。古人以木气生发的冲和条达之象,来形容肝的疏泄功能之正常。因此,疏泄代表肝的柔和舒适之生理状态,既非抑郁,也不亢奋,而是经常保持一种活泼的生机。肝的疏泄功能主要关系到五脏之气的调畅,只有在五气调畅的情况下,人才能气血和平,心情舒畅。养生首要的是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五脏之气肝为首”确实是养生学上的真知灼见。
二、养生与道德修养相辅相成
翟炜把人的道德修养与五常之气结合起来,仁礼信义智分别寄寓于五脏,“天以木府仁,其温为春,以主生生之常……人以木为肝,其识为慧,以为温恭喜悦之脏”;“天以火府礼,其炎为夏,以主茂盛之常……人以火为心,其识为哲,以为鉴达之脏”;“天以土府信,其厚为地,主王季夏,统维四方,以主产施安给之常……人以土为脾,其识为公正之脏”;“天以金府义,其凉为秋,以主威裁万物之常……人以金为肺,其识为气威之脏”;“天以水府智,其寒为冬,以主保实澄严之常……人以水为肾,其识为领,以为禽兽沉惊之脏”。
翟炜认为,人生莫不以温恭慈喜为先治,精神以气为乘舆,以行为五识。精神御气于肝,气清而为温恭慈仁深念之远;精神御气于脾,气清而为公正弘畅吟咏闲远之思;精神御气于心,气清而为鉴达周物之敏;精神御气于肺,气清而为貌威色尊不可狎之颜;精神御气于肾,气清而为谦俭约谨之节。五脏之气浮烦,则会出现忧恐、怵惕、骄纵、怨恚、奢华、好胜、凌弱、贪吝、嗜欲等不良的道德行为,这是养生者的大忌。常人之所以不能长寿登仙,皆与“气烦”有关。《太清神仙众经要略》对此论述道:“夫人之生气,未尝不烦……气烦则怠,怠必弊,弊而多过者触,触而激,激必竭,竭则衰,衰则精神散矣!散则绝,绝则形体朽矣!竭遇骄极,风厉入之,则暴卒而僵;衰极气尽,则老毙而终。此人生之所以死也。”
由此可见,养生与道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善养生者,是那些经常保持温恭、公正、貌威、鉴达、谦俭情操的人。与此相反,谄媚屈卑、自专无惮、凌弱侵害、巧佞机诡、密毒阴违之人,是难以保持五气调畅、气血平和的,难以达到长生久视之境界。
三、殖至洁之气于五府
道家养生的最高境界是长生久视,为仙为圣。翟炜认为,要达到这一境界,仅靠服食丹药是不行的,重要的在于“殖至洁之气于五府”。他说:“凡学道者不能精立至洁于所行,则五府之神未嘉祜之,而以服气或进服药物药精,以及饵术丹石之小法,多为所败矣。夫殖至洁之气于五府,其精不泯,及蒸人道,莫不于九元之清而生之者也。”
笔者通过学习《太清神仙众经要略》得到的体会是,养生者必须做到寡欲少食,并配合一定的修炼之法,才能“殖至洁之气于五府”。
《太清神仙众经要略》中说:“夫民之生性,莫非气烦,气烦则嗜欲生焉。原夫嗜欲之本势,不逾于口实五味,体充衣暖,男女偶适之间而已矣。”又说:“夫嗜欲之茂,好利而恶害,喜荣而忿辱……故其向荣也靡知足;其喜,故其触辱也莫知已。”说明了“欲”的根源和它的弊害。
道家的修养方法,对人“欲”的节制是非常重要的,《道德经》有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嵇康《养生论》说:“外物以累心不存。”《太清神仙众经要略》则做了进一步要求:“学仙者,必隐靖山林,洁修五清,欲清净而精至,以会真玄神应。”远离喧嚣的尘世,避开扰扰营营的利害场,摒弃产生五脏“气烦”的欲望,回归清虚静怡的大自然,这是翟炜对学仙修道者的要求。
翟炜认为,养生修道者以少食为宜。“胃肠……空虚则和气通焉”,食愈少者心愈开而延年益寿,食愈多者心愈塞而年愈夺。在‘服气时,食日减一口,十日后可不食。腹中或涓涓若饥,选好肥干枣上术煎,微得食之。笔者的理解是,“少食”是相对于“饱食”而言。中医学认为,脾有“升清”的作用,能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再通过心肺的气化布达全身。长期饱食易伤脾,脾失健运则“浊气”内生,故“食愈多者心愈塞而年愈夺”。
《太清神仙众经要略》中对洁修五清之斋法与服气法有详细的记载:“其治肝洁,常以正月十日斋,治少阳,令肝气生;至二月八日,定少阳,应春风……”;“其治心洁,则常以四月四日斋,定阳明,受夏气……”;“其治脾洁,则常于六月二十七日斋,定太阳,受秋气……”;“其治肺洁,常以七月二十七日斋,治人利气……”;“其治肾洁,则常以十月十八日斋,治厥阴,受冬气……”。在修炼之时,根据所炼五脏不同,分别静念木火土金水“五府”之真灵,禁“妄为不诚之恭”、“妄为不正之见”、“妄为求名不体之公”、“妄为侮匆之威”、“妄为倾邪之谦”等世俗烦念,安神定志,醇泊淡然,方能“精立至洁于所行”,将四时五行之至洁之气殖于五府。
道家的修炼,多以追求长生为目的,道家的长生思想对中国传统养生学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日益发达,人类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生存质量,越来越期望健康长寿。翟炜的“贯于五气之用”、“靖气洁精”等重要思想,对当代养生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