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五行通背拳讲究“意贯神形,松静自然,柔活筋骨,运活气血,舒通经络,强壮体魄”。初学者,要首先单操“乾坤、混元、周天、子午、五行、中和”六种基本站状(桩),务求“三关贯通”。此三关的“关”字在五行通背拳中是指:“承载和完成人体运动的人的肢体和关节。”如:操习“乾坤”“周天”“混元”等系列功法时,一是要练活上肢的两臂和肩、肘、腕三个关节部位;二是要练活下肢的两腿和胯、膝、踝三个关节部位;三是要练活人体的躯干和腰、背、项(颈)三个关节部位。对此,练五行通背拳称“三法九要”或“三节九法”,也有称“大三关、小三节”或“三节把式和三节八式”的。其势法动作和要求,重在自然灵活,以达到高度协调和精微整合。这些基础功法都是初学者为进入主体练功阶段做好热身准备的必由之路,也是常练久为者能否精练和巩固五行通背拳功法的长效筑基的“法根”。下面根据五行通背拳的风格、特点、劲力等运动规律和原理,结合人体肌肉、韧带、骨骼在大脑中枢神经“意导”下合成人体运动的基本原理,加以深入浅出地归纳、概括。
第一,乾坤状中的“摇身抡臂功”和“摇身拍打功”是两组不同表现形式的同工异曲之妙的系列基本功法。其一,以足为根,腰为轴,背松肩沉,或单臂或双臂随身摇摆抡起,前、后、左、右、纵、横立抡成圆,似如风轮转动的所有基本功动作的总称——“摇身抡臂功”;其二,以足为根,腰为轴,背松肩沉,或单臂或双臂随身摇摆抡起,前、后、上、下用掌心、手背、前臂抽打拍击自身的肩和背,似如鞭打编身的所有基本功动作的总称——“摇身拍打功”。
第二,摇身抡臂功和摇身拍打功,突出训练的核心功法是“一摇练三活”。即用“意导”增强大脑中枢神经对活腰、活背、活臂,节节灵活贯通的强化训练作用。此外,结合手法、腿法、身法、步法等内、外功法,混元一体。即达到一动一静“意贯神形、柔身松节、抻筋拔骨、放长击远”的练功目的。特别是内含“站桩行气、吐纳导引、吸呼运使”等内功心法的功理、功法定律。
第三,五行通背拳的“通背功”“活背”和“用背”功法科学独到。五行通背拳根据所练动作的需要,以背脊为中轴线(尾闾中正),突出大脑中枢神经“意导”背阔肌、斜方肌、肩胛提肌等有关肌肉组织,高度调动左、右两侧肩胛骨(琵琶骨),或顺时针方向上旋,或逆时针方向下旋,有序地向两侧肩头松沉、圆活展动活背,使背与肩在自然生理结构的基础上,达到运动的高度协调、贯通、整合与应用。由此,充分展现五行通背拳手作心维、内导外效、意贯神形、混元一体的动从足下起、力由腰背发(通背功),背探催肩、肩沉催肘、肘坠催腕、腕舒催手、手探指弹、粘衣发力、一气贯通的技术特点和节节相催,急、冷、脆、快、硬的“鞭打劲”爆发效果。
五行通背拳遵循《易经》阴阳互为其根、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和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科学练功理念。练五行通背拳时,动之松静自然,柔活周身,调合气血,势法严整中正有规,动作协调大开密合,特别注重神情意识和心机反应,遵循《易经》阴阳互为其根之理法,讲究“意者活,活者易,易者变”,动、静、虚、实以“意”为先的练功筑基、行拳打套、技击战术的运动势法理念和指导思想。通达周身内外,动与静“意贯神形”,展与缩腰背承上启下,急与缓步手上下相随,一处动无不动之处。如此能经长期、有序、科学、高效的肌理运动刺激与磨合,协调与整合,人体的肌肉、韧带、关节不仅会得到非凡有效的科学锻炼,而且其潜在功能也会得到深入的体悟和挖掘。
(一)常练五行通背拳增强肌张力
练五行通背拳能增强肌张力,是肌肉收缩产生力量的运动肌理决定的。解剖学和肌缩原理表明,肌肉是附着在骨骼上与神经相连的纤维组织。当其接受主动或被动刺激时,内部的肌浆网会释放Ca(钙离子),使肌动蛋白、肌凝蛋白的横桥相互作用,产生肌丝滑行完成肌肉收缩(产生力量)。此外,人有三种类型的肌肉,即骨骼肌(随意肌)、平滑肌(不随意肌)、心肌。其中的骨骼肌有400余块,组织结构是不规则的,有的叠压,有的包绕着。例如:臀大肌下有臀中肌,每块肌肉的走向不同,运动起来却要高效统一;它们连接着骨头,在人的意识控制下,通过肌缩运动带动着骨骼一起运动,所以我们的大脑中枢神经才能对其精确地控制与整合。操练五行通背拳法是以肌缩原理为基础,讲方圆,论纵横,意贯神形,内导外效的运动结果。例如:解剖五行通背拳六路行状(组合短套)之一,“小周天”中“野马抖鬃”动作的发力,看似抖脱劲,实则内含圆、横、斜、直、顺、松、沉、抖、颤、整等多劲合成、互为其根的“混元劲”。为此,现代科学解释:“混元劲”就是“复合劲”。即五行通背拳随着腰轴抖转,出手内旋外滚,回手外旋里挤,内含正反螺旋运动的离心力和向心力。其劲道是直中有圈、圈中求直、屈伸圈直、多劲合成、相互作用、互为其根的“复合劲”。统称“混元劲”。谈到“劲”就离不开“法”和“力”。简而言之,“法”是“劲”展现合成的导向、标准和特点;“力”是“劲”展现合成的运动能源和量化。力的产生始于意念,源于肌肉的舒张和收缩。
练五行通背拳动念用手要“意贯神形,周身松沉,劲整力顺,一气贯通”。好功夫者就连不受控制的内脏平滑肌均因运动的内外高度协调与精微整合参与运动,长期坚持锻炼会使肌肉得到充分的刺激,并使肌肉里面的毛细血管大量开放,从而使肌肉得到大量的蛋白质等丰富的营养物质。由于肌肉内的蛋白质含量增加,肌纤维就会增粗,肌肉收缩就会更快、更持久、更有力。这就是五行通背拳对肌肉张力增强的能动原理和锻炼的效果。
(二)常练五行通背拳增强韧带的应力和强度
五行通背拳出手取势,要求探背松肩、合肘顺臂、舒腕弹指,非常注重中盘胸腰腹背协调发力的训练和中下盘拧腰切胯(合胯、扣胯)、拧踝转膝、坐腿行步、稳固重心与中心虚实转换的训练。使人体颈(项)、腰、背、胸、腹、胯、膝、踝等部位的肌肉与韧带都有着拧转俯仰、抻拉展缩等强度的训练增强了灵活性、柔韧性、协调性、整合性。
练五行通背拳探背伸肩的动作,对背阔肌、斜方肌、肩胛提肌均有良好的功能性锻炼。同时背、肩关节有意放松、舒展,不仅强化锻炼了探背松肩的功能,而且对肩关节周围的肌腱和韧带均进行了有效的伸展、舒放等强度锻炼。此外,出手抡劈、甩膀抖臂迅急冷弹的速度训练,对肱二头肌、三头肌、肩三角肌、胸大肌、胸小肌等有关肌肉组织均会产生互动收缩的积极锻炼;同时对项(颈)、腰、背、肩、肘、腕等主要关节,其中特别是肩关节、腕关节在放松抖臂状态下,承受着因动作突变带来的贯量强度,使肌腱、韧带不断得到抗拉强度的锻炼和增强了适应能力。五行通背拳出手自然放松,瞬间整合发力,急迟顿挫、冷弹柔进、屈直贯通的“鞭打劲”,是伸肌爆发收缩后的反作用力(反弹力)与配合屈肌的普通性收缩,使上臂肌肉瞬间伸缩转换不断提高肌张力。同时也使肌肉的放松能力和对抗肌之间的转化能力均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医学理论认为,肌肉在充分放松时,会促使ATP(三磷酸腺苷)快速合成,为肌肉连续运动、快速收缩、产生爆发力提供先决条件。
总之,练五行通背拳法对各部肌肉、韧带的伸展与收缩、制约与抗衡、运动与转换均会达到有效的锻炼,从而不断增强其接受运动变量、惯量、冲量的适应能力和抗抻拉强度的锻炼。
(三)常练五行通背拳圆活关节、抗衰防老
五行通背拳法讲究“松静自然、练柔化拙、周身关节要松沉舒长”。特别是出手运势时,肩、肘、腕、颈(项)、腰、胯、膝等主要关节更显得十分重要。从生理上看,人体内共有206块骨头像楼房的钢筋棍泥土的导制框架一样,支撑着入体并能自由地进行侧身、弯腰、行走、跑跳等各种运动,人之所以能够活动自如,关键在于人有关节。每个伸直、弯屈、收拢、展开和旋转的活动都有关节的参与,没有关节人就动不起来。当然,溯本求源,关节能灵活运动是人的大脑中枢神经调控骨骼肌的反射与整合的功能作用。练五行通背拳“内导外效链条”原理的作用和效果,2004年第12期《中华武术》笔者撰写的《五行通背拳对神经系统的科学锻炼价值》一文已作了详细的理释。五行通背拳的动作均是人的大脑中枢神经“意导”的功能和作用,经高度协调与精密整合,使腰、胯、腹、背、肩等大关节和部位带动着肢体远端的膝、踝、肘、腕等小关节和部位完成。在运动中下肢两腿虚、实转换,沉稳固基;躯干灵活拧转,腰腹展缩、胸背吞吐探背;上肢两臂松沉伸放,肩塌、肘坠、腕舒、掌探、指弹,在运动中形成了对拉拔长、分争展放、节节贯通的动作。特别是运动使人体的关节放松舒长,关节腔在空间极大状态下运动摩擦,不仅增强了柔韧性、灵活性,而且得到充分刺激,有利于体内腺体的分泌。例如:五行通背拳的发力始于足下、主宰为腰、拧腰切胯(合胯、扣胯)、提腹展肋、含胸拔背、探背松肩,依次带动上肢或下肢完成大开密合、放长击远的内力外透的贯通手法,进退闪展连环神速变化的步法,弹点铲撞踢踹上下灵活应用的腿法等等。这些动作无疑都强化了人体各个部位关节及关节周围肌肉、韧带的锻炼。特别是五行通背拳的摔、拍、穿、劈、钻、撩、挑、塌、按、圈、揽、绞、煽等手法的训练,对颈(项)、腰、背、肩、肘、腕等主要关节均有明确技术要求。在提顶舒颈(项)、含胸拔背、松肩坠肘的基础上,肩胛骨运活如扇,上下开合展动,使身力贯通肩、肘、腕,通达掌指,达到内力外透、放长击远的目的。长期训练屈膝坐腿运步扣指,下盘稳健灵活;腹实胸含、拧腰切胯、抖转腰腹,中盘化意饱满;探背松肩、合肘顺臂、舒腕用手、掌指弹探,上盘虚实多变。特别是背与肩与肘,腰腹膀臂,协调整合运动的半径加长,惯量加大,出手打击“沾衣发力”落着点的冲量加强(压强)。如此长期修为锻炼,肌肉丰满而富有弹力,关节圆活而运动矫健,神明气爽而意整严连,抗衰防老而心安体健,益寿延年。
- 1. 五行通背拳对肌肉韧带骨骼的科学 [16/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