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中国内丹学是一门特殊的生命科学。它的最高目的是追求人心性的彻底解放,智慧的与道网通,和肉体的超原质变化、无限自由、超脱生死。这一独特的生命科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然其近两三千年来,坚实的理论根自于《黄帝内经》、《阴符经》、《道德经》、《周易》,以及反映这些哲学思想的伏羲、黄帝、老子、周文王、庄子、孔子等著名代表人物身上。
中国内丹学同道教一样,对“道”无限崇拜,甚至视老子为其理论的鼻祖和内丹学修炼的楷模。如清代内丹学“西派”创始人李西月(生卒年不详)编订的《张三丰全集》,其“道派”中言,“大道渊源,始于老子。老子一传尹文始,五传而至三丰先生。虽然老子所传甚多矣,其间杰出者尹文始、王少阳又分派别,各有传人。今特就文始言之,文始传麻衣,麻衣传希夷(即唐末、王代著名道士,内丹家陈抟),希夷传火龙(即火龙真人,有言姓郑,生年不详),火龙传三丰。或以为‘隐仙派’者,文始隐关令,隐太白;麻衣隐石室,隐黄山;希夷隐太华;火龙隐终南;先生隐武当(按:以上关令为职务,太白、石室、黄山、太华、终南、武当,皆为道教名山)……按老子之道,文始派最高,少阳派最大。少阳(东华帝君王玄甫)传正阳(汉钟离权),正阳传纯阳(唐吕洞宾),纯阳首传王重阳(宋王晶,(1112 -1170),重阳传邱长春(1147 -1227),开北派;纯阳又传刘海蟾,海蟾传张紫阳(宋张伯端,98 7 -1082),开南派”。
以上是就汉唐之后,以老子道脉为主线,对内丹学某些派别的源流进行的考据。
其实,在先秦时期,即老子之前与老子时代,从总源头分衍下来的仙学派别很多,加上汉唐以后又从主脉上分衍的派别,仅就内修内炼的内容去认识,《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95年8月出版)就分列出:方仙道、行气派、房中派、辟谷派、胎息派、积善派、丹鼎派、金丹派、剑仙派、内丹派、清净派、阴阳派,以及文始派、少阳派、北宗、南宗、东派、西派、中派、伍梆派、三丰派、三峰派、青城派、武当犹龙派、千峰派、龙门派、华山派、武当榔梅派、南无派、嵛山派、遇仙派、随山派、隐仙派、广慧派、阎祖派、南宫派、金…派、西竺心宗、云巢派、天柱观派、金鼓洞派、桐柏宫派、碧洞宗、霍山派、觉云派、净明道等等之多。据民国年间(1911-1949)北京白云观保存的《诸真道派派谱》记载,时武当张三丰一脉就有十几个派别。
虽然内丹学的派别如此众多,但我们只要沿其汉唐以来的主脉,找出几个派别,就能括其内丹学全貌。这些派别共有八大系,分别是:北宗、南宗、中派、东派、西派、伍梆派、三丰派、清静派。
现对八大派系简介并评析如下。
北宗创始人为南宋长安人王酤(号重阳子)。为“少阳派”法脉,东华少阳帝君王玄甫传正阳子钟离权,钟传纯阳吕洞宾,吕传燕相刘海蟾,刘传王重阳,道史称北宗“五祖”。因王重阳立派理论有“识心见性全真觉,知汞通铅结善芽”之“全真”之说,故后来又称北宗为全真派。
全真派的修炼特色是先性后命。即以“识心见性”为首务,以炼心炼己为基础,“知汞通铅”,炼汞摄铅,以达性命合一。例如我们拿电作个比喻,人的命就好比电线里的电流,人的性就好比电线上安装的许多插座上插的电器,如电灯、电脑、电扇、电话等等。“先性后命”修炼法,就是将电源插座上插的一切电器(性)插头都拔掉,使电(性)一点都不消耗,归于电源(本性)之上,与电(命)合一。性如此则像电一样,不断积蓄,低压变高压(生命能量与智慧增升)。电压高达极至,会发生强大电核反应,如特大暴风雨到来时撕裂天空的大闪电。这等于内丹修炼的最终结果“粉碎虚空,与道合一”。但这种结果是受自己主宰和操纵的。它首先建立在性命合一,生命能量非常强大,如果不愿消失自己的个体生命,其个体生命就可以无限延续,甚至可以分化,具有超越常人的特异功能。
关于先性后命的修炼要旨,王重阳说:“诸公如要真修行,饥来吃饭,睡来合眼,莫打座,莫学道,只要尘冗事屏除,只要心中清静两个字,其余都不是修行。”(《重阳全真集》卷十第二十)王重阳七大弟子之一的马钰(丹阳,1122 -1183)说:“清静者,清为清其心源,净为净其熏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扰,故情定而神明生焉。熏海静则邪欲不能干,故精全而腹实焉。是以澄心如澄水,养熏如养儿,熏秀则神灵,神灵则熏变,乃清静所致也。”(《丹阳真人语录>)王重阳七大弟子之一,后来开创“龙门派”广继法嗣的邱处机(长春)也说:“吾学惟贵见性,水火配合其次也。”(《长春祖师语录》)
北宗的先性后命修持法,显然是受到佛教禅宗“明心见性”的启示而开创的一种下手新方法。当然,我们不能说在此以前,内丹家们的修炼不讲修性炼性。不过在此之前,修性炼性是兼融在命功之中,并没有如此被单列出来,且作为首功进行。这可谓是内丹学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但内丹学北宗毕竟不同于禅宗以见性为了当。同样讲求性命双修,神气相合。如王重阳说:“气神相合,谓之神仙。”(《重阳教化集》卷三第十二)邱处机在《大丹直指》中进一步说:“金丹之秘,在于一性一命而已。
仔细分析北宗,“先性后命”修持法,理论上确为优秀。因为人一旦能明心见性,得丹结舟易如反掌。但在实践上,这种修持法不具有唯一性。因为修性炼性对于每一个内丹实践者来说,都是一件异常艰巨的心灵解放工程。世上只有极少大慧大志之人(如北七真)能在短时期内(十年八年或十年二十年)能证得明心见性之果,大多数人则可能要付出数倍数十倍的时间和意志,这对于许多中老年人道的人,和对于病弱人道者,就非常的不适合。让他们也如此先性后命,只怕性未炼好,命已不复存在。所以从北宗的传承情况看,人道者人道时大都很年轻,也不是疾病缠身之人。所以笔者认为,北宗的这种先性后命的修持法,适合于年龄既年轻心性又极颖慧之人。当然,北宗在性学上的修持理法值得每一位内丹实践者去学习。
另外,北宗在后来的发展中也出现有习阴阳丹法的支脉,也逐渐广泛吸收各派精华,此当另论。
南宗创始于北宋张伯端(字平叔,号紫阳,浙江天台人,987--1082),因该派流传于南方地区,传人也多出自南方,故名南宗。以张伯端之号又称紫阳派,以地域又称天台宗。
张伯端得内丹法诀于刘海蟾,得诀而作《悟真篇》,传法于石泰。石传薛道光,薛传陈楠,陈传白玉蟾。道史称此五人为南宗五祖。南宗五祖中,张、石、薜、陈四人皆非道教中人,自白玉蟾始为道士传法。
南宗为“先命后性”的修持法脉,其传承为清静与阴阳双修两种方式。清修法诀为白玉蟾所承传,并有发挥。阴阳双修法诀始露自张伯端之弟子刘永年(另一弟子为石泰)之《三乘秘要》。一般认为,南宗以阴阳双修为正宗。
有关南宗“先命后性”要旨,张伯端《悟真篇》言:“虚心实腹义俱深,只为虚心要识心。不若炼铅先实腹,且教收取满堂金。”这里讲到,“虚心实腹”是性命双修功夫,然因“虚心”先要“识心”,这步功夫比较艰巨,不如先从命功炼起,打下生命基础再去炼性。明彭好古对此诀注解说:“虚心为性功上事,实腹为命功上事,二者俱有深义。然人心浮动,如何得虚?不若炼铅服气,先实其腹,使金精之气充溢于身,然后行抱一之功以虚其心,则性命双修,形神俱妙,而大修之事毕矣。”(仇兆鳌陪真篇集注》)与北宗“吾学惟贵见性,水火配合其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宗认为“真精与元气,此是大丹基”(石泰艇源篇>)。南宗不是不重视性的修炼,而是认为,只有先保住命基,才能为“了性”创造条件。故其将炼己修性放在最后阶段。
南宗的清修理论认为,人之一身乾坤阴阳俱足,不必外求。如白氏清修法脉的传人俞琰在《易外别传》中认为:“人知吾身自有日月,则往来不穷之妙只在吾身,而不必索之高远矣。”白氏直接阐法日:“自耕自种自烹炼,一日一粒如黍然。”(髓藏辑要·白真人集)
南宗的阴阳双修理论宗承于《周易参同契》,认为人的元气亏损从同类异性采补最为便捷。特别年老体弱之人,若走清修的路子,可能要花若干年才能在体内聚积起元气来,那时身体早已等不及了。如从同类采补,就如同老树嫁接新枝,新生有望。张伯端在《悟真篇》中直讲:“竹破须将竹补宜,抱鸡当用卵为之。万般非类徒劳力,争似真铅合圣机。”此与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之“同类易施工,非类难为巧。欲作服食仙,当以同类者”同出一辙。南宗阴阳双修法诀分为三乘,中、下乘行“体交法”,上乘则行“神交法”,皆为双修双补、利己不损人之大法,与世之采战御女大有分别。因其易被误解,故南宗历代阴阳派大家皆不肯轻泄其诀。不过此法当今已非为难知之秘,只是门外人不得知其法要细微而已。
南宗与北宗,大约在元代基本实现合流。这说明,丹法门派的特色与其传承对象的关系都不是绝对的,会随着时代和对象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与时相适,与人相适。
内丹学中派始于元代,公认由李道纯(号清庵,别号莹蟾子,字元素,生卒年不详)开创。由于其丹法理论倡导一个“中”字,后人故称为“中派”。其代表作为《中和集》。明朝时尹真人(姓名不详)著《性命圭旨》,清朝时黄元吉(据称为明尹真人之弟子)著《道门语要》、《乐育堂语录》,其理论都对“中”有所独钟和阐发,故被后人也一并列入“中派”体系。实际中派这个派别,乃是内丹学实践上的一个学术理论观派别,实无辈谱宗传。
李道纯的传道活动始于元初,按其宗传,出自南宗白玉蟾门人王金蟾的门下,应为南宗嫡脉。但他以清修为务,且自称其宗脉为“全真”,故为江南之最早的全真道上。故可令人推测,此“全真”之义并非完全是北宗的门派“全真”之义,应是古丹诀“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全真”的丹法观念,另具有儒释道理论互融“全其真理真法”(作者语)之义。
中派鲜明的理法特色,首见于《中和集》,其对“中”的表义大致分为三层:一、“中”是道;二、“中”是法;三、“中”是窍。如《中和集》云:“‘中’存而无体,故谓天下之大本。发而中节谓动,时谨其所发也,故日和。发封锁不:中’,故谓天下之达道。”这是指“中”即道。又云:“诚能致中和于一身,则本然这体虚静而灵,静而觉,动而正,故而应天下无穷之变也。”这是指“中”是法,也是效益。又云:“夫玄关一窍,至玄至妙之机关也……但著在形体上都不是,亦不可离此一身向外寻求。诸丹经皆不言正在何处者,何也?难形笔舌,亦说不得,故日玄关。所以圣人只出一‘中’字示人。此‘中’字,玄关明矣。所谓‘中’者,非中外之中,亦非四维上下之中,不是在中之中。释日:‘不思善,不思恶,正凭么时,那个是自己本来面目’。此释家之中也。儒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此儒家之中也。道日:‘念头不起处谓之中’。此道家之中也。此乃三教所用之‘中’也。”这是指‘中’即玄关一窍。
对此“中”义,尹真人《性命圭旨》阐发为“无极之极,真中也。故日圣圣相传在此中。此‘中’就是尧舜‘允执’之中,孔子‘时中’之中,子思‘未发’之中,《易》之‘黄中通理’之中,《度人经》之‘中理五罴’之中,释迦之‘空中’之中,老子之‘守中’之中”。并发挥说:“若日中有定在者,在此中也。若日中无定在者,乾坤合处乃真中也。”黄元吉在《道门语要》中则干脆说:“细论吾道,始终只是一中,始也守有形之中,以炼精而化气;终而守无形之中,以炼虚而合道。”
有人认为,中派之法即如清又一中派人物闵小艮之“中黄直透”法,不用后升前降,有用开合等。对此笔者则不以为然。我认为,中派的特色就在于以“中”说理,以“中”说法。“中”即不偏不倚,能使铅汞合,龙虎交,大丹结。那么,把“中”换个方式说,也可以名为“太极”。故张三丰的丹法即“太极丹法”,是用“太极”代替了“中”。换句话说,我们也可以再改用“易”来讲论丹法,可以将“中”与“太极”都包含进去。虽然丹法门派中确有清静虚无之静法,和“中黄直透”之法,但这似与中派从哲理上论中用中不是一回事。“中黄直透”大约是重守有形之中;而中派人物从尹真人的《性命圭旨》到黄元吉的《乐育堂语录》卷三,对于周天运炼中,采药、进火、退符、沐浴等有细微的技术指导法要。如《性命圭旨》中关于“顺逆三关说”即有云:“初关炼精化罴者,要识天癸生时急急采之。采之时须以徘徊之意,引火逼金。所谓‘火逼金行颠倒转,自然鼎内大丹凝’。中关炼气化神者,乘此火力炽盛,驾动河车,自太玄关逆流至天谷穴,与神合,然后下降黄房,所谓‘乾坤交媾罢,一点落黄庭’。上关炼神还虚者.守一抱无,以神归于昆卢性海。盖三关自有为人无为者,渐法也;修上一关兼下二关者,顿法也。若径做炼神还虚者,工夫到虚极静笃时,精自化气,气自化神……”可见此中派仍有“以有为人无为”之法。
又如被视为中派精华之作的明李虚庵(泥丸)口授、无名氏述、清闵一得重纂的《泄天机》,其“筑基全凭橐衡”一诀中言:“则其下手也,必先立基。其立基也,必自调心始。心调气和,则可冀造真息。真息也者,盖即南华之踵息,泥丸谓之胎息之由,而籍意到,未造自然。一成胎息,则直与天地合德,而中无容心处,呼则随呼,吸则随吸,一如橐筲。……直息既调,意到即现,阖开自如,不假意念。只须依法开接上下鹊桥,微以胸膈撑开,将心中之气降下少腹,存于坤宫中极,谓之虚心实腹。两手将肾茎并阴囊儿捧使热,若举更妙。……迨到丹田火炽,两肾汤煎,约经九息,乃以意引,穿闾后透,自得五龙捧圣之验……”由此又可看到,闵子的“中黄直透”不过是一种丹法原则,下手之中的相关阶段,仍是有作有为。所谓“中”,乃遵道而行,全无主观偏执的行为罢了。
中派丹法总体是以法修为旨,但《性命圭旨》中也披露有“三家相见”的龙虎丹法。(待续)
(责任编辑孔德)
- 1. 道教内丹学的发展源流 [16/11/27]
- 2. 道教内丹学理论揭秘 [16/11/27]
- 3. 简述内丹学八大派(上) [16/11/26]
- 4. 简述内丹学八大派(中) [16/11/21]
- 5. 简述内丹学八大派(下) [16/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