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拔罐是中医特色诊疗的一种。它是以杯罐为为工具,采用热力、抽吸等方法,排除其中空气,使造成负压,吸拔于穴区或特定的部位而起到一定治疗作用的一种传统疗法。为了避免意外事故,应注意以下各点。
预防晕罐发生。
和晕针一样,晕罐也是一种血管抑制晕厥。其发生率虽无针刺高,但也绝非罕见。临床表现和晕针类似,如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冷汗淋漓,甚者可出现瞬间意识丧失等。因此,应引起充分重视。为防止晕罐,对初次拔罐并有畏惧心理者,或有晕针晕罐史者,应注意预防。预防分心理预防和生理预防二方面。所谓心理预防,即对患者进行解释,消除其恐惧心态。所谓生理预防,则是对这类病人,最好采取卧位拔罐。饥饿者,应令其先适当进食;过度疲劳者,先让其作适当休息。另外,诊室中保持安静,吸拔时,吸力不宜过强等,也十分必要。
选取适当体位。
拔罐疗法的体位选择原则是:局部平坦、松驰,且能保持固定一定时间。因为局部肌肉紧张,不利于吸拔,而变动体位,可造成罐具脱落。在不影响取穴的前提,一般多选卧位,一是此体位易于固定的操作,二是罐具脱落不易摔碎。
拔罐时拔火罐要避免烫伤。
应注意熟练掌握各种吸拔之法,动作要正确、迅速。每种吸拔法之注意点,已有详细说明,这里不再赘述。需要提一下的是,在机体凹凸不平处,特别是关节部位拔罐时,往往不易操作,即使拔住,也容易发生漏气。可事先准备一块湿面团,干湿程度如饺子面。做成五毫米厚之薄饼,置于所拔之部位,其面积宜略大于罐具之口径。可在湿面饼上吸拔。不仅不易发生漏气,而且亦不会造成烫伤。
行针罐前选长度合适、针根无剥蚀之针具。
针刺时毫针外留长度与罐内高度相适宜,以免因火罐将针具下压造成疼痛和深度改变。拔针罐时,选择罐具宜大,毫针针柄宜短,以免吸拔时,针柄与罐身接触,将针撞入深处,造成损伤,在胸背部拔针罐尤应注意此点,因为这也是导致气胸的原因之一。其次,叩罐时应正确,否则易将针柄压在罐口边沿,使针体弯曲及漏气。最后,针罐吸力不宜过强,否则,可引起局部肌肉强烈收聚,使针体弯曲,造成滞针或断针,亦可同时在相对应处加一火罐,使拉力均衡而防止弯针、折针。起罐时宜缓慢放气,以防压力突变而弯针。
注意询问拔罐后感觉。
病人如觉拔罐后有局部发热、发紧、凉气外出、温暖舒适等,为正常。如病人感到抽吸太紧,灼痛难忍,可用食指以罐口边缘轻轻挤压吸入罐内肌肉,放入部分气体即可。如仍不缓解,可换小一号之罐具吸拔。所拔为抽吸罐时,应掌握罐内负压状况,予以调节。
拔罐前消毒以防止感染。
首先,对罐具要进行消毒,对不同材质的罐具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消毒方法。玻璃罐具可采用消毒药液浸泡或75%酒精棉球反复擦拭;塑料罐具,亦可用75%酒精棉球反复擦拭;竹制罐具可采用煮沸消毒。其次,如为刺络拔罐,对吸拔的部位应先用2%的碘酒涂擦穴区局部皮肤,再用75%的酒精脱碘,即用酒精棉球由内向外擦去碘酒;如因吸拔时间过久,局部皮肤出现密集水泡时,小的多不需处理,但要防止抓破;大的可用消毒针刺破,流出泡内液体,再涂以龙胆紫药水,外用消毒敷料包扎,如此操作,直至水泡吸收,一般数日可愈。
留罐时要掌握时间的长短。
拔罐时还要注意留罐时间。根据吸拔部位、病症情况及病人体质而有所不同,如面部、小儿、病症轻浅者,拔的时间宜短;腰背部,大人,病症急重顽固者,可适当长些。当然不能过长。罐具吸拔过长,局部皮肤可出现密密麻麻的水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