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综合 图书 期刊 名家 图片 视频 养生 导航 专题
我的收藏
加入收藏
切换繁体
谚语推荐:
>武术书籍>养生人群 > 老年养生 > 中老年养心之道40字诀 下
隐藏右侧

中老年养心之道40字诀 下

  • 0
    关注数
  • 收藏
  • 文字版
  • 原貌版

    文/王志成

    (接上期)

    十一、心安——养心安

    心安谓心坦安适,心安意适;养心安是一个人当他内心安详的时候,没有忧愁、没有烦恼、没有恐惧、没有牵挂,这种感觉是美好的。

    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宋·苏轼《定风波》词有句:“此心安处是吾乡。”科学家发现,养心安的人不仅会淡泊名利,也会健康长寿;因为他们不在世俗中随波逐流,不去拼命追名逐利,一颗平常心永远让自己处于平和状态,外界自然也就影响不了自己的情绪,自然会大大减少疾病的侵袭。

    十二、心宽——养心宽

    心宽谓心泰宽体,心释宽解,心悦宽慰;古今经验告诉我们:修心以养宽。而心宽即心境豁达,随遇而安,不烦不恼,心胸宽广,故养心宽是长寿者必备的首要条件。

    唐·杜甫《可惜》诗:“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元·房皞《和杨叔能之字韵》:“遭乱重相见,宽心不用悲。”明·高明《琵琶记·散发归林》:“……你宽心等,何须苦挂萦。”心宽是人与人和谐相处必须具备的一种境界,它体现的是一种文明素质。谦和者有博大的胸怀,虚怀若谷,有包容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善于互相尊重。古人又云:“容人则容己,己不容则自绝于人,何以立?”所以,心宽的人不仅意味着对外在世界的承挽与兼容,而且意味着内在世界的开放,表明自身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宽厚多恕地对人对事,这是健康质量和高尚素质的表现。

    十三、心诚——养心诚

    心诚谓心真诚实,心虔诚意,心诚气应;养心诚指心志专一而无邪念的养生方法。

    《正一法文修真旨要》:“夫治病,且须心诚轻财道,方有拯救之心,神灵必佑,真气必应。若动则心冀于财,无拯救之心,所行无效,祸反克身。”《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后汉书·马援传》:“开心见诚,无所隐伏。”

    的确,养生之道当以诚待人,才会获得别人的信任。如果疑心太重或缺乏诚意,大家彼此戒备,疑神疑鬼,人与人之间没有了信任和欢笑,充满了敌意的日子会使人食不甘味,眠不安宁。你有诚心,也就拥有了朋友,就可以诉说心中的不快,排遣不良情绪,缓解生活压力,这对保持和促进愉快乐观非常有益。

    十四、心纯——养心纯

    心纯谓心纯如水,心纯如玉,纯善于心,良心纯念;真正的养生应该是身心合一,二者皆养的。而养心、养身之中,首重养心纯。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古今医统大全·养生余录》亦言:“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纯,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腹肠,开嗜欲,养生之末也。”特别养生者能够保持儿童式可爱,在于天真无邪、纯洁无瑕。中老年人保持纯洁的童心就可能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从而激发出生活的激情,保持新鲜的活力,这是最宝贵的健康财富。

    十五、心志——养心志

    心志谓心意志气,心情志向;养心志即凡人之心志有所专,即是养身之道。

    《墨子·非命中》:“是故昔者三代之暴王,不缪其耳目之淫,不慎其心志之辟。”宋·苏辙《辞召试中书舍人第二状》:“忧患以来,笔砚都废,今虽勉强,心志已衰。”清·刘大櫆《裘宜人墓志铭》:“太宜人心志所向,无不先意以承。”养生第一步是要心志安闲,避免虚妄的欲念,享受已经拥有的现实生活。这就是说,不管吃什么样的食物都觉得甘美,不管穿什么样的衣服都觉得合适满意,以喜爱和遵守自己的风俗习尚而感到快乐。人各有志,志宜磊落。人的一生,少年立志以求学,中年励志以创业,老年心志以保节。

    所谓老年心志,即年老志不衰,退休不退志。无论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无论是有才有德的人还是才德并不出众的人,都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变化而感到动心和焦虑,这样才符合心志养生之道。上古的人之所以能够活过百岁而动作却不显得衰老,就是他们这种质朴的心志德性没有受到玷污而保持了纯真本色的缘故。所以,老年人必须养心志。志正则心正,心正则事正,事正方无愧。

    十六、心乐——养心乐

    心乐谓心愉乐观,心境乐意;养心乐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对我们确实具有养生的重要借鉴意义。

    明·李渔《闲情偶寄·颐养部》曰:“乐不在外而在心。心以为乐,则是境皆乐;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不仅见解精辟,还将心乐法推上了养生的至高境界。爱因斯坦说:“真正的快乐,是对生活乐观,对工作愉快,对事业兴奋。”如今的老年人,不愁吃穿,有怡情养心的生活条件。但是,老年人还需具有“对生活乐观”的心理素质。人生在世,烦恼难免。烦恼一旦袭来,我认为最好跳出圈外,去看电视,听戏曲,会好友,游山水,逛商店,钓河鱼……这些赏心趣事可以怡情,可以乐心。烦恼对心乐的人无可奈何,自然败阵而去。

    十七、心足——养心足

    心足谓心满意足、心满原足、心满愿足。自古以来,许多名人在养生中学会养心足、感悟知足、崇尚知足,他们不仅活得舒心、活得潇洒、活到高寿,而且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心足”箴言,成为后人养生的宝贵财富。

    汉·严遵《道德指归论·名身孰亲篇》:“知足而止,故能长存。”又:“知足之人,体道同德,绝名除利,立我于无。”宋·林述《省心录》:“知足矣,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元·赵孟頫《九月》:“君子贵知足,知足万虑轻。”元·耶律楚材《西域河中府十咏·之五》:“为人但知足,何处不安生。”老子曰:“祸莫大于不知足。”我原来对这句话有反感,认为“知足”是固步自封、不图进取的落后意识。后来,看到有些人迷于物欲,因贪财而枉法,因贪色而招祸,因贪嘴而伤身,因贪地位而走险,才懂得老子的话重在戒贪。当今老年人处此升平盛世,就是万福当中之大福,知福要心足,心足才能节欲,节欲才好让自己轻轻松松地过日子,舒舒服服地安度晚年。

    十八、心斋——养心斋

    心斋谓心境斋虚;养心斋即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意为打扫屋子里的杂物才可以放更多的东西,放下只为更好地拿起。

    自古有“庄子心斋法”,原文(见《庄子·人间世》):“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所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是孔子告颜回所问心斋功夫的做法。其修炼方法的具体步骤,据近人陈撄宁《静功疗养问答》介绍:意念专一,排除干扰;专注听呼吸之气,因鼻息无声故不以耳听,而用意念听,功夫深入,意念联成一片,无须再着意于听,而是听其自然,听之任之地听,意念归一后,即停止听,渐入混沌境界,心的知觉失去作用,最后不知不觉地进入心斋的虚无境界。即指疏沦其心,摒弃智欲,澡雪精神,除却秽累,掊击其智,断绝思虑的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见《云笈七签》卷三十七《说杂斋法》)。

    十九、心禅——养心禅

    心禅是心灵的一种智慧与感悟;养心禅谓清静寂定的心境,即心专注于一之状态。

    南朝梁·江淹《吴中礼石佛》诗:“禅心暮不杂,寂行好无私。”宋·黄庭坚《听崇德君鼓琴》诗:“禅心默默三渊静,幽谷清风淡相应。”张伯端《悟真篇自序》言:“欲体至道,莫若明乎本心,心禅道之枢也。”《登真隐诀》亦说:“教人修身,即修禅也;教人修心,即修心禅也。”故修炼以修心禅养性为主。教人锻炼其纯真之心禅,不被杂念所淆乱。科学家发现当一个人以莲花坐姿坐修养心禅时,即使不静坐冥想,他的脑波也会立刻从β波变成α波。这种转变,表示一个人的心灵变得较平静。当静坐变得更深沉时,α波又会变成θ波或δ波。透过静坐心禅的训练,头脑将被有系统地再造成为较健康、较协调的状态。经由静坐修养心禅,我们的生命能会转变成灵性能量。许多灵修者因为他们能将其所有灵性力量用于社会之福祉,而为这整个世界做了许多有益之事。科学的实验证明,静坐可减少沮丧、压力、冷漠、头痛、失眠和心不在焉,且能增加注意力及记忆力。

    二十、心智——养心智

    心智是人们的心灵与智慧的表现;养心智是一种能为现代人所掌握的临界禅定瞑思养生方法,由印度僧人瑜伽师马赫什完善并推行,其理论称为“创新心智学”。

    据马赫什研究,修炼心智临界冥思禅定,能使身心承受的压力骤减,修炼者可以借此松心缓性,充满喜悦,精力奋发,敢于创新,并有助于平时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学习能力与智商,增强抗病能力等。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所谓1%效应,又称马赫什心智效应。它是指禅定修炼者超过人口1%的城市,犯罪、疾病、事故等发生率都显著低于其他城市。(作者声明:版权归刊载者所有,拒绝上网转载)

    (编辑/高翔)

xhwusu
编辑: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瑰宝,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怎样投稿 |  手机版   

武风武术网 xhw0@163.com 版权所有 备案号:吉ICP备09006692号

Copyright ? 2011 wf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资助鼓励

如果您认为我们做的对您是有价值的,并鼓励我们做的更好,请给我们关注和支持!